渡扬子江

〔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作品简介

《渡扬子江》是唐代诗人丁仙芝创作的一首秋景诗,此诗八句四十字,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视野灵活变化的特点来布设景物,构思新颖。诗人感受独特,诗中画面新鲜。全诗写秋景、秋声,都从船上人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入手,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秋景诗的地方。

创作背景

作者丁仙芝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登进士第,直至开元十八年(730)仍未授官,仕途偃蹇,后官仕余杭县(今属浙江)尉,《渡扬子江》是作者被调任余杭县尉渡过长江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我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岸边送来了秋天的讯息。

注释

(1)桂楫:桂木做成的船桨,这里指代船。

(2)中流:江中。

(3)空波:空明浩瀚的水波。

(4)开:显现。

(5)扬子驿:扬子津旁边的驿站,为沟通长江南北的要津。

(6)润州:唐代州名,故址在今镇江市。

(7)海尽:长江尽处则达于海,指江水入海之处。

(8)边阴:边地的云气。

(9)江寒:江上寒意袭人。

(10)朔吹:北风。

(11)更:又。

(12)闻:听到,听见。

(13)淅沥:拟声词,这里指落叶声。

(14)度:度过,此处指传送。

全文拼音版

yángjiāng
guìzhōngliúwàngkōngliǎngànmíng
línkāiyáng驿shānchūrùnzhōuchéng
hǎijìnbiānyīnjìngjiānghánshuòchuīshēng
gèngwénfēngxiàqiūshēng

作者介绍

丁仙芝(705—763),字元祯,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曾官主簿、余杭尉等职。与储光羲、殷遥等交游。工诗,尤长于描绘江南景色与民生风情,诗风清丽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全唐诗》存其诗十四首,以《渡扬子江》《江南曲五首》等最为著名,其中“始觉风沙暗,来时的路非”广为传诵。

相关推荐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五代〕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渡青草湖

〔南北朝〕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渡江

〔明代〕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

〔宋代〕周邦彦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渡黄河

〔南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明代〕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渡汉江

〔唐代〕李百药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渡江

〔清代〕谈迁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