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梧桐的赞颂,表达了王安石愿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诗中对梧桐的描绘,既是写实,也是自况。前三联写桐树的姿质、品性,尾联写桐树愿被砍下制成五弦之琴,比况自己有献身于世、救民富民的心意。全诗托物言志,在结构上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又相互烘托的手法,语言简单明了,意脉清晰。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王安石常用“桐”“松”“竹”“菊”“梅”等高雅的植物来自喻、自况。《孤桐》这首诗明写孤桐,实际是自喻,旨在表明报效明主的决心,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之前,而具体作年不明。
翻译注释
翻译
梧桐树天生的性质就注定它长得枝叶茂密,孤独地岿然屹立,高达近于几百尺。
直上云霄也不使自己弯曲,这得自于适宜生长的土壤,还有本质中空的内心。
梧桐树龄越老,树根越长得粗壮,阳光越炽烈,枝叶就越显得茂盛葱郁。
在政治清明之时也想着解决百姓的疾苦,就像梧桐甘愿被砍伐制成五弦琴,伴随舜帝唱着《南风歌》去除民众的怨恨。
注释
(1)孤桐:特立孤生之桐。《书·禹贡》:“峄阳孤桐。”孔传:“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唐人李白《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清人王琦注引《封氏闻见记》:“此桐所以异于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唯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放桐木绝响。是以珍而入贡也。”
(2)天质:天生的姿质,自然的本质。
(3)森森:形容树叶茂密的样子。
(4)几:几乎,近于。
(5)百寻:极言其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6)凌霄:犹“凌云”,直上云霄。形容梧桐树长得很高。
(7)不屈己:不使自己弯曲。
(8)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
(9)虚心:梧桐为落叶乔木,干高而直,木质中空,故云。
(10)岁:年。
(11)弥:更加。
(12)阳骄:阳光炽烈。
(13)阴:通“荫”,指枝叶成荫,很茂盛的样子。
(14)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15)解愠:解除怨怒。愠,恼怒,怨恨。相传帝舜所作《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6)斫:用刀斧砍,削。这里指制作。
(17)五弦琴:传说帝舜所制,又说神农氏所发明。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歌》。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孤雁二首·其二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二首·其一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孤愤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
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孤山寺遇雨
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空濛连北岸,萧飒入东轩。
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孤燕诗
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
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