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代〕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作品简介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两句写作者弃官归里时的情景,充分表达了郑板桥清廉不贪的凛然正气;后两句表明郑板桥的心境,向往江边垂钓者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宁可过隐居生活,也不向权贵低头。在诗中,诗人傲岸的诗风与不屈的性格浑作一体。

创作背景

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吏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这首诗就是题在画上面的。

翻译注释

翻译

扔掉乌纱帽,从此不做官。就算口袋是空的,两袖清风又如何。

宁可画上一支清瘦的竹当作渔竿,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

注释

(1)署:衙门。

(2)乌纱:乌纱帽,古时官员戴的礼帽。

(3)囊橐:行李。

(4)萧萧:稀落貌,此处喻少。

(5)两袖寒:两袖清风。古人衣袖宽大,可做口袋用,能装小物件。

(6)写取:画。

全文拼音版

gàoguīhuàzhúbiéwéixiànshēnshìmín
shāzhìwéiguānnángtuóxiāoxiāoliǎngxiùhán
xiězhīqīngshòuzhúqiūfēngjiāngshàngzuò竿gān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书法自创“六分半书”,兼融隶楷,风格奇崛。其诗直抒胸臆,如《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彰显孤傲品格。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后因赈灾忤逆上司罢官,卖画为生。诗书画皆重个性表达,主张“删繁就简”,对后世文人艺术影响深远。

郑板桥的诗

相关推荐

秋胡行

〔魏晋〕曹丕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

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

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

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元夕二首·其二

〔明代〕王守仁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綵淡,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五代〕尹鹗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锦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秦中吟十首·其五·不致仕

〔唐代〕白居易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十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宫怨

〔唐代〕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浣溪沙·即事

〔宋代〕苏轼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