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

〔宋代〕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作品简介

《名二子说》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说明了苏洵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文章情致错落起伏,曲折含蓄,短小凝练,富于哲理。

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赶考落榜,由此对科举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1047)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翻译注释

翻译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天下的路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连接车轮和车毂的木条。盖:车盖,车顶上的帐篷。轸:车厢后部的横木。

(2)轼: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上古的车厢里没有座位,人只能站立车上,为防跌倒,在车厢前部安有一根横木,这根横木就叫轼,也写作“式”。下文“轼乎”之“轼”,指其儿子苏轼。

(3)不外饰:不注意外在行为的掩饰,即不掩饰内心的情感和主张。

(4)辙:车轮碾过的痕迹,即轨迹。下文“辙乎”之“辙”指其儿子苏辙。

(5)辙不与焉:车辙不在其中。

(6)仆:向前跌倒。

(7)毙:倒下。

全文拼音版

míngèrzishuō
lúngàizhěnjiēyǒuzhíchēérshìruòsuǒwèizhěsuīránshìwèijiànwèiwánchēshìzhīwàishìtiānxiàzhīchēyóuzhééryánchēzhīgōngzhězhéyānsuīránchēérhuànzhéshìzhézhěshànchùhuòzhījiānzhézhīmiǎn

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之父,世称"老苏"。其文以政论、史论见长,风格雄健犀利,笔力遒劲,代表作《六国论》《管仲论》等,逻辑严密,议论精辟。嘉祐初年得欧阳修举荐,以文章名动京师。虽科举不顺,但潜心治学,著有《嘉祐集》。其散文创作开创宋代议论文新风貌,与二子并称"三苏",共同奠定蜀学根基,对北宋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苏洵的诗

相关推荐

九歌·河伯

〔先秦〕屈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狂夫

〔唐代〕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答庞参军

〔魏晋〕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与朝歌令吴质书

〔魏晋〕曹丕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