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分水戍》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分水岭一带幽暗的山崖、急咽的水流景象,抒发了戍守边地的凄凉悲怆之情。全诗格调低沉悲痛,诗人运用“咽”“幽”“阴”“晦”“寒”等词,营造了浓重的阴湿悲冷的气氛,隐约传达出心志受阻的意蕴。
至分水戍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根据诗题诗意,《至分水戍》这首诗当为骆宾王远离家乡、行役在外之时作于边地分水岭的戍楼,时令为秋天,而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考。
翻译注释
翻译
行役在外总是令人心情忧伤,何况又正逢这引人悲怆的分水岭。
水流为石所阻,溅起浪花,回旋、激荡、呜咽着,在盘绕、丛生的杂草的掩映下,曲折的涧水更显幽深。
阴湿的石崖常凝结着晦暗的苔藓,经冬不死的宿莽竞相含纳着寒凉的秋意。
更何况此时正是秋天落霜的凌晨时分,寒冷的秋风正源源不断地倾入戍楼里来。
注释
(1)分水:指分水岭,相邻两流域之间的山岭,这里指河南南阳鲁阳关一带汝水与淯水的分水岭。
(2)行役:因服军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3)离忧:遭受忧患。离:遭逢。
(4)晦:昏暗,暗昧。
(5)宿莽:草名,冬生不死。
(6)霜晨:秋季。
(7)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骆宾王的诗
相关推荐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至广陵于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
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至开化里寿春公故宅
宁知府中吏,故宅一徘徊。
历阶存往敬,瞻位泣馀哀。
废井没荒草,阴牖生绿苔。
门前车马散,非复昔时来。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至节即事·其一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