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分水戍

〔唐代〕骆宾王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作品简介

《至分水戍》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分水岭一带幽暗的山崖、急咽的水流景象,抒发了戍守边地的凄凉悲怆之情。全诗格调低沉悲痛,诗人运用“咽”“幽”“阴”“晦”“寒”等词,营造了浓重的阴湿悲冷的气氛,隐约传达出心志受阻的意蕴。

创作背景

根据诗题诗意,《至分水戍》这首诗当为骆宾王远离家乡、行役在外之时作于边地分水岭的戍楼,时令为秋天,而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考。

翻译注释

翻译

行役在外总是令人心情忧伤,何况又正逢这引人悲怆的分水岭。

水流为石所阻,溅起浪花,回旋、激荡、呜咽着,在盘绕、丛生的杂草的掩映下,曲折的涧水更显幽深。

阴湿的石崖常凝结着晦暗的苔藓,经冬不死的宿莽竞相含纳着寒凉的秋意。

更何况此时正是秋天落霜的凌晨时分,寒冷的秋风正源源不断地倾入戍楼里来。

注释

(1)分水:指分水岭,相邻两流域之间的山岭,这里指河南南阳鲁阳关一带汝水与淯水的分水岭。

(2)行役:因服军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3)离忧:遭受忧患。离:遭逢。

(4)晦:昏暗,暗昧。

(5)宿莽:草名,冬生不死。

(6)霜晨:秋季。

(7)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全文拼音版

zhìfēnshuǐshù
xíngyōuchuàngfēnliú
jiànshíhuítuānyànyíngcóngjiànyōu
yīnyánchángjiéhuì宿mǎngjìnghánqiū
kuàngnǎishuāngchénzǎohánfēngshùlóu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26—684),字观光,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七岁作《咏鹅》传诵千古,其诗文辞华美,尤擅骈文,讨武曌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锋芒毕露,连武则天读后亦叹“宰相安得失此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兵败后下落成谜(一说被杀,一说遁入空门)。诗作开拓了初唐气象,对扭转六朝绮靡文风有重要贡献。

骆宾王的诗

相关推荐

至广陵于马上作

〔魏晋〕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唐代〕岑参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至后

〔唐代〕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