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宋代〕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作品简介

《人之初》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的开篇段落,以三字韵文形式阐述儒家教育思想。首句"性本善"直指孟子性善论核心,继而通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辩证关系,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后四句以"苟不教""贵以专"层层递进,揭示教育对人性塑造的关键作用。全文语言高度凝练而义理深邃,将儒家教化思想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启蒙韵文,成为七百年来影响最深远的蒙学经典。

创作背景

《人之初》此篇约作于南宋末年(13世纪中叶),王应麟为教导族中幼子而编撰《三字经》。时值元军南侵之际,儒者力图通过蒙学传承文化命脉。作品融合《论语》《孟子》精义,以"善-教-专"为逻辑链条,既总结朱熹"存天理"的心性学说,又开创了韵文化理学的普及范式。明清时期被列为"童蒙必读书",现代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启蒙教育典范教材。

翻译注释

翻译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

(1)初:开始,开头。

(2)性:性格,本性。

(3)习:习惯,习性。

(4)苟:如果;假使。

(5)迁:改变。

(6)教:教育,指导。

(7)专:专心致志。

(8)宜:合适,应该。

(9)幼:年幼,小时候。

(10)琢:雕琢。

(11)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12)义:古同“仪”。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全文拼音版

rénzhīchū
rénzhīchūxìngběnshàn
xìngxiāngjìnxiāngyuǎn
gǒujiàoxìngnǎiqiān
jiàozhīdàoguìzhuān
xuéfēisuǒ
yòuxuélǎowéi
zhuóchéng
rénxuézhī

作者介绍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调西安主簿。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

相关推荐

书戴嵩画牛

〔宋代〕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伯牙鼓琴

〔先秦〕佚名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宋代〕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守株待兔

〔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司马光

〔宋代〕佚名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自相矛盾

〔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铁杵成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