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江南·孟夏》是唐代诗人贾弇的一首五言绝句,为《状江南》组诗中的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的独特风光。全诗仅四句,却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江南孟夏的生机盎然:慈竹笋密集如编,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水汽,以及田间蛙鸣如奏乐的自然交响。诗人通过“笋如编”“蜃气楼阁”“蛙声管弦”三个意象,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展现江南湿润灵动的气候特征和农耕文化的闲适情趣。此诗语言清新,比喻新奇,是唐代田园小诗的代表作之一。
状江南·孟夏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贾弇为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诗人,生平记载极少,与鲍防、严维等文人交游。此诗是《状江南》组诗中的一篇,同题组诗共十二首,分咏江南十二个月的景致,由浙东文人联句唱和而成(见《全唐诗》卷307)。唐代中后期,江南经济文化繁荣,成为文人讴歌的对象。诗中“蜃气”折射出沿海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蛙声”则暗示水乡农耕社会的宁静氛围,反映了诗人对江南风物的细致观察和悠然心境。
翻译注释
翻译
初夏时的江南,慈竹长得又多又密,就像编排好的队伍一样。
天边出现了海市蜃楼的奇丽景象,近处蛙声一片,就像那正在合奏的管弦。
注释
(1)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2)慈竹:竹名。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丛生,一丛或多至数十百竿,根窠盘结,四时出笋。竹高至二丈许。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
(3)蜃气: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着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闻捣衣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湘灵歌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饮酒二十首·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感春四首·其四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
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
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