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三首·其三》是张籍边塞组诗的终章,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审视凉州沦陷六十年的悲剧。首句"凤林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与"水东流"形成空间永恒与时间流逝的对照;次句"白草黄榆"以草木枯荣暗喻政权更迭,"六十秋"(实指763年凉州陷落至约800年)精确计量国土沦丧之痛。后两句直斥边将尸位素餐,"承恩泽"与"无人解道"的尖锐对比,将组诗的讽喻推向高潮。全诗以"流水—草木—边将"三重意象递进,完成对中唐边疆危机的史诗性总结。
凉州词三首·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翻译注释
翻译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1)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2)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3)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
(4)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5)恩泽:恩惠赏赐。
(6)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全文拼音版
凉州词三首·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作者介绍
张籍(766—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深切,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征妇怨》《野老歌》等揭露战争残酷与民生疾苦;《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则含蓄隽永。出身寒微,官终国子司业。诗风平易而意蕴深刻,白居易赞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实践者。
张籍的诗
相关推荐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三首·其二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凉州乐歌二首·其一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凉思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凉州乐歌二首·其二
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
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凉州词二首·其一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凉州词二首·其二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凉州赛神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