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忆旧

〔宋代〕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注释

(1)鸣琴子贱堂:“子贱”即孔子宓不齐(字子贱),“鸣琴子贱堂”即“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的典故(见《吕氏春秋?论部》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

(2)朱颜:红润美好的颜容,借指青春年少。

(3)绿发:“绿”指乌黑,“绿发”即乌黑的头发。

(4)秋鬓:苍白的鬓发。

(5)聚散:相聚和分离。

(6)交游:交际、结交朋友。

(7)梦寐:睡梦。

(8)升沉:即“升降”,旧时指仕途得失进退。

(9)仲卿终不避桐乡:“仲卿”即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官至大司农),“避”指离开,“仲卿终不避桐乡”即“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

浣溪沙·忆旧拼音版

huànshā··jiù
chángmíngqínjiàntángzhūyán绿yìngchuíyángjīnqiūbìnshùjīngshuāng
sànjiāoyóumèngmèishēngchénxiánshìliángzhòngqīngzhōngtóngxiāng

作品简介

《浣溪沙·忆旧》是苏轼融合人生感怀与历史典故的经典词作。上阕以“鸣琴子贱堂”的治世理想与“朱颜绿发”的青春记忆开篇,陡转“秋鬓数茎霜”的现实际遇,在三十年时空跨越中完成生命蜕变的速写。下阕“聚散如梦”化用杜甫“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意,“升沉莫思”看似超脱实含沉痛,结句“仲卿避桐乡”反用典故,宣示扎根民间的决心,在苍凉中升腾起士大夫的精神担当。

创作背景

《浣溪沙·忆旧》此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知登州途中,时年五十岁。经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后,诗人回顾仕途浮沉:“子贱鸣琴”暗指早年任凤翔签判时的治政理想,“仲卿”句则用西汉朱邑(字仲卿)临终请求葬于桐乡的典故,表明自己纵然宦海沉浮,终不忘造福一方。全词在个人生命史与士大夫精神传统的双重视域中,展现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境界。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