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
道观佛寺好像都与山林相连,一条幽静小路在竹子和树木荫凉中通向深处。
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虽然这些地方都可以静心修行,但是时世清平,终究还是不能随意辞官归隐。
注释
(1)琳宫:仙宫,是道观、殿堂的美称。
(2)金刹:佛地悬幡的塔柱。指佛寺。
(3)林峦: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4)径:小路。
(5)潜通:暗通。
(6)是处:到处;处处。
(7)时清:时世清平。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
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
道观佛寺好像都与山林相连,一条幽静小路在竹子和树木荫凉中通向深处。
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虽然这些地方都可以静心修行,但是时世清平,终究还是不能随意辞官归隐。
(1)琳宫:仙宫,是道观、殿堂的美称。
(2)金刹:佛地悬幡的塔柱。指佛寺。
(3)林峦: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4)径:小路。
(5)潜通:暗通。
(6)是处:到处;处处。
(7)时清:时世清平。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游览山寺为题材,前两句“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以简淡笔触勾勒出佛道寺观与自然山峦相融的幽深意境,其中“潜通”“竹树寒”等语暗含超脱尘俗的哲学意味;后两句“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在表达对清静境界向往的同时,更展现了儒家士大夫身处清明之世不忍归隐的责任担当。全诗将山林之趣与济世之志巧妙结合,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完成了从尘世到方外、再从方外回归尘世的精神循环,完美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此诗应作于周敦颐仕宦期间,具体创作时间虽不可考,但充分反映了其作为理学开山者的思想境界。周敦颐一生历任地方官,虽醉心佛道境界(诗中“琳宫金刹”即指佛寺道观),却始终秉持儒家入世精神。诗中“时清终未忍辞官”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情怀一脉相承,表明在北宋儒学复兴背景下,理学家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始终以儒家济世精神为根基。这种既向往山林之乐又坚守仕宦职责的矛盾统一,正是宋代士人典型的精神写照。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
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潺湲写幽磴,缭绕带嘉树。
激转忽殊流,归泓又同注。
羽觞自成玩,永日亦延趣。
灵草有时香,仙源不知处。
还当候圆月,携手重游寓。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葺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川客,扁舟枉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淡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閒,提挈移中庖。
暄景转谐淑,草木目滋长。
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