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楼月·浮云集

〔宋代〕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浮云悄然汇聚,天际间响起隐隐轻雷,正是惊蛰节气初临之时。啊,这惊蛰的初临时分 —— 鹁鸠鸟在枝头怒声啼鸣,翠绿的杨柳在急风中摇曳,掀起满树碧波。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玉炉中升腾的烟霭浓重,将香囊中的罗帕也浸染得馥郁芬芳。墙外的杏花正开得浓烈,花瓣被雨水打湿,像是胭脂融化在枝头,娇艳欲滴。看那胭脂般湿润的花瓣丛中,花梢掩映的空隙处,画楼上正伫立着一位凭栏远眺的佳人。

注释

(1)鹁鸠:亦称鹁鸪,天将雨,其鸣甚急。

(2)浥:湿润。

(3)燕支:一种可作胭脂的花。

秦楼月·浮云集拼音版

qínlóuyuè··yún
yúnqīngléiyǐnyǐnchūjīngzhéchūjīngzhéjiūmíng绿yángfēng
yānzhòngxiāngluóqiángnóngxìngyānzhī湿shīyānzhī湿shīhuāshāoquēchùhuàlóurén

作品简介

《秦楼月·浮云集》是南宋诗人范成大于1189年创作的词作,以惊蛰节气为背景,通过"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等春日意象构建动态声景。下阕以"玉炉烟重"的室内场景与"拂墙浓杏"的室外图景形成空间对照,结句"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实现景人交融的艺术效果。该词在南宋偏安政局背景下,借暮春意象隐晦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范成大词作"幽雅和婉"的典型风格。

创作背景

《秦楼月·浮云集》该词作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年范成大52岁。正值作者经历政治贬谪之际,结合南宋偏安一隅的政局背景,表面描绘惊蛰物候的生机盎然,深层寄托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燕支(胭脂)意象的双关运用,既指西北地名暗喻疆域沦陷,又借花色暗喻时代氛围。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题材广泛,田园诗清新自然,如《四时田园杂兴》展现农家生活;爱国诗慷慨沉郁,如《州桥》暗含故国之思。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诗风平易晓畅而意蕴深厚,兼具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对后世影响深远。范成大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秦楼月·楼阴缺

〔宋代〕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秦楼月·春宵短

〔五代〕梁意娘

春宵短,香闺寂寞愁无限。愁无限。一声窗外,晓莺新啭。

起来无语成娇懒。柔肠易断人难见。人难见。这些心绪,如何消遣。

秦楼月·月沉沉

〔清代〕杜文澜

月沉沉。秋窗寂寂宵深深。宵深深,暗魂何许,步遍墙阴。

空房遗影悲青琴,黄泉碧落愁难寻。愁难寻,无人诉得,咽泪归心。

秦楼月·香罗薄

〔宋代〕范成大

香罗薄,带围宽尽无人觉。无人觉,东风日暮,一帘花落。

西园空锁秋千索,帘垂帘卷闲池阁。闲池阁,黄昏香火,画楼吹角。

秦楼月·窗纱薄

〔宋代〕范成大

窗纱薄,日穿红幔催梳掠。催梳掠,新晴天气,画檐闻鹊。

海棠逗晓都开却,小云先在阑干角。阑干角,杨花满地,夜来风恶。

秦楼月·闺怨

〔近代〕许南英

郎来未?春宵中酒恹恹睡。

恹恹睡,罗帐酒醒,都无滋味!

罗巾湿透相思泪,玉珰缄尽相思字。

相思字,柳梢月上,待郎不至!

秦楼月·伤离别

〔近代〕宁调元

伤离别。陌头杨柳年年折。年年折。

何消屈指,初交时节。北风夜吹城南缺。

枕衾相对人悲咽。人悲咽。一身如寄,梦阑成铁。

秦楼月·秦楼月

〔近代〕陈祖绶

秦楼月。碧云吹散箫声裂。箫声裂。

郎今行远,累侬愁绝。西风匹马寒衣铁。

芦埼相望花如雪。花如雪。蛾眉蹙损,画成山缺。

秦楼月·春睡起

〔清代〕程颂万

春睡起。昨宵魂梦真难记。真难记。

小楼西畔,碧桐阴里。屏山十二相思地。

良时十二相思味。相思味。梅心酸透,莲心苦未。

秦楼月·银塘路

〔近代〕陈方恪

银塘路。背人一点流萤去。流萤去。

夜凉几阵,花梢微雨。曲阑干畔梧桐树。

桐阴一抹纹窗护。纹窗护。如今少个,惊鸿偷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