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王宣城

〔南北朝〕鲍照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作品简介

《送别王宣城》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以“发郢”、“涉淇”所引起的乡思,暗示送别的主题。中间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歌乐声,变现了与友人的难舍难分。最后四句运用黄霸汲黯的典故来勉励友人,显示了二人深厚的友情。这首诗层次清楚,结构谨严有序。

创作背景

王僧达为宋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婿,乃当时第一高门世族琅邪王氏的代表人物,诗人曾经担任刘义庆的临川王国臣,二人因此得以文义相交往,屡有诗相唱和。这首诗就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春,王僧达由京都建康出为宣城太守时诗人所作之别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在什么地方呆久了,就会对此地产生留恋之情。

王宣城从春到秋,不懈地将忠诚与才智献于职守。

放眼而望,能看到千里之外,江边晨雾霭霭,天色微明。

举起酒杯不由的感到惆怅,这歌乐声究竟是为谁为停的。

王宣城的文采犹如宋朝颍滨遗老黄霸诗文的文采,政绩犹如汉朝淮阳太守汲黯昔日的声望。

世人伫立在大道中,仰慕王宣城的极高的才华和流芳百世的美名。

注释

(1)郢:古都邑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

(2)楚思:指忠于职守的品质或爱国之情怀,是对王宣城的高度赞扬。

(3)卫情:指忠于职守的品质或爱国之情怀,是对王宣城的高度赞扬。

(4)既逢:已经遇到。

(5)青春:指春季,因春季草木颜色青葱而称之。

(6)复值:又逢。

(7)白苹:一种夏秋季开白花的水草,浮萍的一类,也叫大萍。常借代秋天。梁朝柳恽《江南曲》有“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句。

(8)广望:放眼而望。

(9)蔼:通“霭”,云气。

(10)爵:古代一种三足酒器。

(11)歌管:同“歌吹”,即歌乐声。管,指管状乐器,多用竹子做成,也指该种乐器演奏出的音乐。

(12)颍阴:颍水南边,此指代西汉颍滨遗老黄霸。

(13)前藻:指前人的诗文。

(14)淮阳:淮河北边,此指代汉朝淮阳太守汲黯。

(15)树道:站立于路上。

(16)属路:站立于路上。

(17)华:才华。

(18)伫:久立等待,此指肃立敬慕。

(19)馨:散布很远的芬香,此比喻声誉流芳后世。

全文拼音版

sòngbiéwángxuānchéng
yǐngliúchǔshèxìngwèiqíng
féngqīngchūnxiànzhíbáipíngshēng
广guǎngwàngzhōuqiānjiāngjiāoǎiwēimíng
juéchóuchàngguǎnwèishuíqīng
yǐngyīnténgqiánzǎohuáiyángliúshēng
shùdàogāohuáshǔzhùshēnxīn

作者介绍

鲍照(414—466),字明远,南朝宋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以乐府见长,风格雄健奔放,《拟行路难》开创七言歌行新风。代表作《芜城赋》以骈文写兴亡之叹,被誉为六朝名篇。因任临海王参军,世称“鲍参军”。后因卷入政治斗争,死于乱军之中。鲍照诗风雄健奇崛,对后世李白、杜甫等影响深远,是南朝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重要作家。

鲍照的诗

相关推荐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唐代〕杜甫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送方尊师归嵩山

〔唐代〕王维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送曾巩秀才序

〔宋代〕欧阳修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

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送孔徵士

〔唐代〕皇甫曾

谷口山多处,君归不可寻。

家贫青史在,身老白云深。

扫雪开松径,疏泉过竹林。

馀生负丘壑,相送亦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