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独酌》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凭吊古人,嘲讽世态的诗。一、二句用拟人手法写与榴花共饮、艾人哂笑,透露了诗人无法排遣的寂寞和苦闷;然后在三、四两句对世态嬉笑怒骂,尽情揶揄;五、六两句是托物寓意;最后两句是直接嘲讽世态,更表明诗人难得清闲、且醉且歌的愉悦、洒脱的心态。全诗语言犀利、幽默,很有战斗性。
端午独酌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端午独酌》此诗收于《退休集》,此集收诗八百多首,集中之诗均作于绍熙三年(1192年)至开禧二年(1206) 五月,是他晚年引退家居时所作。《端午独酌》之后的第六首诗《送章汉卿归宜城》作于嘉泰三年(1203年),《端午独酌》亦应作于此年。
翻译注释
翻译
招来榴花与自己一起饮酒,门口的艾人都此哂笑不已。
奸人的毁谤想躲也没用,纪念屈原的龙舟看看也无妨。
粽子一过端午便没了味,菖蒲也只有端午才这么喷香。
庆幸一生都不用写春帖,可以使渔歌谱写出盛世乐章。
注释
(1)觞:古代酒器。
(2)艾人:古代汉族端午节门饰,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区。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民间采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大门或房门上,认为可辟毒气。
(3)子兰:战国楚怀王幼子,为令尹,怂恿怀王入秦,致怀王客死异国。又毁谤屈原,使屈原被逐。此处喻指宋代奸臣。
(4)赤口:谗毁者之口。
(5)禳:祭名,指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
(6)何益:有什么好处。
(7)正则:屈原别名。
(8)红船:竞渡的彩船。
(9)团:水团,粉团。
(10)菖蒲: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端午节有插菖蒲叶和艾的习俗。
(11)么生香:怎么这样香。
(12)春端帖:又称春帖、春端帖子。宋制,一年八节,翰林要向帝、后、大妃、夫人诸阁上新帖子,文字工丽,内容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立春日撰作的帖子词称春端帖。
(13)遣:使。
(14)渔歌:渔人唱的民间小调。
(15)大章:古帝尧时乐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杨万里的诗
相关推荐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首·其三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三首·其一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綵结之贶以诗还答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端午三首·其二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