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黄徐州》是北宋诗人陈师道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临离徐州时告别州守黄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发了惜别的情谊。起联言自身曾蒙时贤推荐,次联谓身负虚名,十年从事学政,落得个落职的处境。三联说到当今,表明虽鬓有白发,还想有所作为,感谢对方青眼相看,一贯如此。末联收结到话别,面对秋风,凄然泪下。全诗向友人直倾襟府,感慨沉挚。
别黄徐州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陈师道自幼励志好学,工于文墨,受到文坛前辈曾巩、苏轼等称赏引荐,但他进非科第,仕途坎壕,特别“其罢而归彭城,家益穷空。”(谢克家《后山居士集序》)陈师道在颍州州学落职之后移居徐州,因家境困难,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不得不赴曹州寄食其岳父曹州知州郭概处,《别黄徐州》此篇是临离徐州赴曹州时告别徐州州守黄氏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名流曾经推荐我入仕,自愧才浅学疏作诗尚未工。
顷刻间虚假盼名声传天下,却不料十年来薄宦叹途穷。
头发虽白自觉功业心还在,感谢太守您始终器重。
拖着病躯我今日向您道别,成串的泪珠悲洒在西风中。
注释
(1)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
(2)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
(3)虚声:指虚名。
(4)十年从事得途穷:陈师道元韦占二年始入仕任徐州教授,后移颍州教授。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庭坚等遭贬逐,师道亦被罢职。他生计无着,携家投靠任澶州知州的岳父郭概。途中母亲去世,师道虽又接到彭泽令的任命,却因母丧未赴任。回徐州葬母后,往依改任曹州知州的岳父。四年(公元1097年),岳父去世,师道仍回徐州,生活极其贫困,有时竟至断炊。
(5)青眼:重视。眼睛青色,其旁白色。正视则见青处,斜视则见白处。晋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自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携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见《世说新语》)。后因谓对人重视日青眼,对入轻视日自眼。此指作者虽穷途,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陈师道的诗
相关推荐
别董大二首·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别友
幽寻意方结,奈此世累牵。
凌晨驱马别,持杯且为传。
相求苦非远,山路多风烟。
所贵明哲士,秉道非苟全。
去矣崇令德,吾亦行归田。
别诗二首·其一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别辛渐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别武昌
欲归常恨迟,将行反愁遽。
残年念骨肉,久客多亲故。
伫立望江波,江波正东注。
别宋常侍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