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作品简介

《拟挽歌辞三首》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晚年的组诗作品。诗人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第一首诗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翻译注释

翻译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屍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衹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注释

(1)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生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2)昨暮同为人: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

(3)今旦在鬼录: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4)魂气散何之: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

(5)枯形寄空木: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6)索:寻找。

(7)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全文拼音版

wǎnsānshǒu··
yǒushēngyǒuzǎozhōngfēimìng
zuótóngwèirénjīndànzàiguǐ
húnsànzhīxíngkōng
jiāoérsuǒliángyǒu
shīzhīshìfēiānnéngjué
qiānqiūwànsuìhòushuízhīróng
dànhènzàishìshíyǐnjiǔ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

〔南北朝〕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青青河畔草

〔南北朝〕鲍令晖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拟古九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三首·其二

〔魏晋〕陶渊明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拟行路难·其十四

〔南北朝〕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拟长沙过贾谊宅·其二

〔明代〕徐熥

他乡迁客恨悠悠,此日长沙宅尚留。

寂莫空梁栖鸟雀,萧条古院闭松楸。

几年宦况同云薄,一去君恩共水流。

欲采江蓠伤往事,半天风雨洞庭秋。

拟行路难·其十二

〔南北朝〕鲍照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鬖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