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唐代〕卢仝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饿了就吃松果,渴了就喝山泉,偶而从山后漫步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

向阳的山坡上的草儿又软又厚像床褥一样,困了便同小鹿相伴而眠。

注释

(1)麛:幼鹿。

山中拼音版

shānzhōng
shísōnghuāyǐnquánǒucóngshānhòudàoshānqián
yángruǎncǎohòuzhīkùn鹿xiāngbànmián

作品简介

《山中》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隐士山居生活的自在图景:首句“饥拾松花渴饮泉”以简净笔触展现山野饮食之朴,暗含返璞归真之趣;次句“偶从山后到山前”通过“偶从”二字尽显行止随心、无拘无束的逍遥姿态;后两句聚焦阳坡小憩之景,以“软草厚如织”的细腻感知和“与鹿麛相伴眠”的人兽和谐,将山居闲适推向极致。全诗语言浅近而意境深远,在唐诗人淡泊隽永的吟唱中,传递出对自然生活的深度认同与精神超脱。

创作背景

《山中》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时卢仝隐居嵩山,拒不应召入仕。诗人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然本真的生存状态。诗中“拾松花”、“饮泉”的描写既是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暗含道家“服食自然”的养生理念;“与鹿麛相伴眠”更折射出诗人打破物我界限、回归天地怀抱的精神追求。这种与世无争的山居生活,既是对宦官专权、朝政昏暗的消极抵抗,也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积极实践,展现了唐代隐逸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作者介绍

卢仝(约775—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逐州市)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颇有拯世济民之志,但终生未能仕进。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其诗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有《玉川子诗集》。卢仝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代〕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山中闻杜鹃

〔宋代〕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山中寡妇

〔唐代〕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中

〔宋代〕释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山中四咏

〔明代〕元鹏

【其一】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其二】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其三】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其四】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