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咏

〔唐代〕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作品简介

《不遇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开头四句用典,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最后四句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全诗章法谨严,自然而有风骨。

创作背景

《不遇咏》此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

翻译注释

翻译

向朝廷上书没有得到答复,躬耕退隐却天时不顺没得到好收成。

晋武帝那样的百人会无缘参与,又不愿到权贵的门前阿谀奉承。

来到河朔之地与您一起饮酒,不知我茂陵的家中是否平安无事。

姑且趁此机会登山临水游玩,不要管春风吹动杨柳之类的事情。

今天的人和昨天的人差不多自私,我对此心里不高兴您应知道。

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拂衣而去,哪里肯白白地做一个男子汉!

注释

(1)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2)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这里用来表示向皇帝上书。

(3)不报:不批复;不答复。

(4)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此泛指所隐山居。

(5)时不登:到收获时节没有收成。不登:歉收。

(6)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

(7)不预:没有参加。预:“遇”也。

(8)五侯:泛指权贵豪门。汉成帝封其舅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高平侯。

(9)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唐代河朔三镇大致位于今天河北省及山东省北部地区。

(10)茂陵: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汉武帝筑茂陵以为陵寝。此处意在说明诗人家在长安附近区域。

(11)春风动杨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

(12)说:同“悦”,高兴。

(13)济人:救助别人。

(14)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15)徒尔:仅能如此。

全文拼音版

yǒng
běiquèxiànshūqǐnbàonánshānzhòngtiánshídēng
bǎirénhuìzhōngshēnhóuménqiánxīnnéng
shēntóushuòyǐnjūnjiǔjiāzàimàolíngpíngānfǒu
qiěgòngdēngshānlínshuǐwènchūnfēngdòngyángliǔ
jīnrénzuòrénduōxīnyuèjūnyīngzhī
rénránhòukěnzuòěrnánér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不见

〔唐代〕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识自家

〔先秦〕佚名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

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愚者审视之,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