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 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画松入手,以“青山遍沧海,此树生何峰”总领全诗,一语贯下,描摹画中之松的遒劲、刚硬与美感并存之态,又引旧事,以见松之非凡物,并由画中之松凛然之态联想到青松的近君之态,然后借画寓思,反复夸赞此画鬼斧神工,相信宝物不凡定不会蒙尘,最后由画中之松转入真松,由艺术欣赏转入现实处境的选择。全诗描摹细致,波澜叠起,颇见艺术功力。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万草已凉露,开图披古松。
青山遍沧海,此树生何峰。
孤根邈无倚,直立撑鸿濛。
端如君子身,挺若壮士胸。
樛枝势夭矫,忽欲蟠拏空。
又如惊螭走,默与奔云逢。
孙枝擢细叶,旖旎狐裘茸。
邹颠蓐发软,丽姬眉黛浓。
视久眩目睛,倏忽变辉容。
竦削正稠直,婀娜旋敷峰。
又如洞房冷,翠被张穹笼。
亦若暨罗女,平旦妆颜容。
细疑袭气母,猛若争神功。
燕雀固寂寂,雾露常冲冲。
香兰愧伤暮,碧竹惭空中。
可集呈瑞凤,堪藏行雨龙。
淮山桂偃蹇,蜀郡桑重童。
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
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
或着仙人号,或以大夫封。
终南与清都,烟雨遥相通。
安知夜夜意,不起西南风。
美人昔清兴,重之犹月钟。
宝笥十八九,香缇千万重。
一旦鬼瞰室,稠叠张羉罿。
赤羽中要害,是非皆匆匆。
生如碧海月,死践霜郊蓬。
平生握中玩,散失随奴童。
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
寓身会有地,不为凡物蒙。
伊人秉兹图,顾盼择所从。
而我何为者,开颜捧灵踪。
报以漆鸣琴,悬之真珠栊。
是时方暑夏,座内若严冬。
忆昔谢驷骑,学仙玉阳东。
千株尽若此,路入琼瑶宫。
口咏玄云歌,手把金芙蓉。
浓蔼深霓袖,色映琅玕中。
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形魄天坛上,海日高瞳瞳。
终期紫鸾归,持寄扶桑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是作者早期所作的五古长篇。李肱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与李商隐同时登第的状元。他以画赠李商隐,李商隐作此诗答谢。
翻译注释
翻译
由夏入秋,草木上都已着寒露,打开画卷,披览画中古松。
松涛如同沧海,遍布群山,画中的这棵古松到底生在哪座高峰呢?
松树的树根外露,向远处延伸,好像无所依傍。树干直立,似乎撑起了元气。
端正如同君子之身,挺立就像壮士之胸。
树枝伸向天空,曲折盘绕,气势雄伟。
树枝蜿蜒,矫若游龙,直走入云中。
嫩枝生出细叶,柔软细腻如同毛茸茸的狐绒。
嫩枝的细叶就像儿童的头顶茂密细软的头发,又像美女的眉毛一样既翠又浓。
长久地凝视画作,让人神思目眩,突然又觉得它辉荣多变,美不胜收。
树干挺直如削,枝叶婀娜多变。
画松的姿态就像中间拱起的圆盖,像张开的翠被,使人觉得阴凉,如幽冷的洞房。
画松又美得像西施,清晨早起梳妆的情状。
画松笔触细腻,细密处仿佛只有元气之母可以通过,笔触劲健,可与鬼斧神工争高下。
古松太过高大,燕雀没办法在树上筑巢或者休息,只有雾霭散于其间。
兰花虽然香气袭人,但自愧于秋冬迟暮,比不上青松不畏严寒。
绿竹虽然不畏惧严寒,但自愧腹中空空,不能坚实。青松高大不凡,可以聚集龙凤。
淮南小山笔下的桂树蜷曲多姿,《蜀志》记叙蜀郡的桑树茂密覆盖如车盖,
然而桂树和桑树枝条脆弱,哪及得上青松遒劲有力、充满灵气?
昔日听闻秦始皇曾封松树为五大夫,近闻松树是嵇康的代称,
或封五大夫,或称赤松子,都是说青松品格之高尚,地位之尊贵。
终南山与帝都清宫,烟雨相接。
哪能知道松树夜夜向往帝宫的情谊没有因为西南风而传达给天帝呢?
美人非常喜欢这幅画,把它看作和月钟一样珍奇的宝贝,
重于十八、十九箱之珠宝并千万匹之香缇。
这幅画的持有者一旦被坏人知悉,就会处处落网遍布,遭遇杀机,
生平善恶都无暇论及,就像云烟消散了一样。
画作的主人生时如海上明月,死后埋入荒郊,
生前掌握的宝物,死后落入仆童之手,散落民间。
汉宣帝的照妖镜、吴王的湛卢宝剑,
因为不是凡间之物,所以终将寄身有地,画松也是这样,一定会遇到赏识它不凡的人。
我本以为李肱的这幅画一定在选择合适的人,
没有想到他会送给我,那我就欣然接受了。
我既然接受了这赠送的画松,那也将用漆鸣琴予以回报,并且将这幅画装裱起来悬挂在珠帘上欣赏。
见到画松凛然的样子,便觉得室内清凉,即使是夏天也像冬天一样。
我从前辞谢聘用,曾经在玉阳山修道过一段时间,
在通往琼瑶宫的路上看到过千株古松,就如李肱画作上的一样。
从前在玉阳宫学道时,口唱《玄云歌》,手持金莲花,身着霓裳翠袖,
在云雾缭绕的山中,在松竹环绕的宫殿里穿梭而行,真是快活啊。
现在自己不幸再次坠入尘网,所以离开了松竹掩映的道观,就如楚人失弓,不可得也。
我现在看着这幅松树图,不禁感觉思绪飘到了修道之时的山上,形魄已经在天坛之上,望见海日初升。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如凤凰类神鸟般归去,把这幅画赠送给扶桑帝君。
注释
(1)李肱:唐宗室,开成二年(837)进士,以榜元及第,与李商隐同时登第。
(2)青山遍沧海:起势高壮,暗用泰山泰松。
(3)鸿濛:自然光,气也。《庄子》:“云将东游,而适遭鸿濛。”
(4)樛枝:弯曲的枝条。
(5)夭矫:屈曲而有气势。
(6)蟠:缠绕。
(7)拏:牵引。
(8)奔云:柳宗元《万石亭记》:“涣若奔云。”
(9)孙枝:幼嫩的新枝。
(10)擢:生发。
(11)旖旎:柔美、茂盛。
(12)邹颠:小孩的头顶,邹,雏的误写。
(13)蓐发:厚发。
(14)丽姬:无定解,一说为晋献公之嬖,以为夫人。丽:如字,美丽。
(15)稠直:又密又直。
(16)敷峰:牵引。
(17)罗女:《道源注》:“暨罗女,西子也。”
(18)袭:入也。
(19)气母:元气之母也。《庄子》:“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
(20)猛若争神功:句意为笔触劲健,可与鬼斧神工争高下。
(21)冲冲:往来不定的样子。
(22)香兰愧伤暮:《左传》:“兰有国香。”《文子》:“丛兰欲修,秋风败之。”《楚辞》:“恐美人之迟暮。”此句言兰花虽然幽香袭人,然岁华摇落,面对长青不凋之高松,自愧伤迟暮也。
(23)碧竹惭空中:《史记·龟策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24)可集呈瑞凤:谢朓《高松赋》:“集五凰之光景。”
(25)堪藏行雨龙:以龙比松,常用之语。
(26)偃蹇:蜷曲貌。《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
(27)蜀郡桑重童:《蜀志》:“先主舍东南角落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童童如小车盖。”“重”“童”互通,重童:即童童,覆盖貌。
(28)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谓桂、桑枝条细弱,不能如松之劲拔而具灵异之气。亮,信,诚然。眇脆,细小脆弱。
(29)咸阳帝:指秦始皇。因秦朝定都咸阳,故有此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30)稽山侬:嵇康。《世说新语》:“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31)清都: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32)西南风:以西南风寓近君之意。
(33)美人昔清兴,重之犹月钟:此二句谓美人昔日雅兴,赏玩此画,重之犹珍奇之月钟。《集仙录》:“女仙鲁妙典居山,有钟一口,形如偃月,神人所送。”
(34)缇:帛丹黄色。
(35)鬼瞰室: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36)稠叠:重重叠叠。
(37)羉罿:捕获野猪的网和捕鸟的网。
(38)赤羽:羽箭,有赤羽、白羽。
(39)是非皆匆匆:生平善恶皆不暇论。
(40)平生握中玩:生前掌握之宝。
(41)奴童:仆人。
(42)照妖镜:此为晋唐俗说,凡镜皆可照妖。
(43)神剑锋:《吴越春秋》:“湛卢之剑,恶阖闾无道,乃去而出,水行如楚。”
(44)伊人:指李肱。为此图择所从,不意乃以赠我。
(45)灵踪:指画松,因视为灵物,故云。
(46)漆鸣琴:鲍令晖诗:“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47)珠栊:即珠帘。
(48)是时方暑夏,座内若严冬:此二句形容画松之高寒凛然之状。
(49)驷骑:车驾。
(50)玉阳东:张籍诗:“玉阳峰下学长生。”玉阳山是王屋山支脉,其山有二,东西对峙,东玉阳山在济源县西二十里,唐睿宗女玉真公主修道于此,西玉阳山亦其栖息之所。李商隐大约在大和九年(835)到开成二年(837),即第二次应举失败到第三次赴京应试之间,曾在玉阳山隐居学道。
(51)此:指画松。
(52)琼瑶宫:本指道教所谓神仙宫殿,此指道观。
(53)玄云歌:曲名。《汉武内传》:“西王母命侍女安法婴歌玄云之曲。”
(54)手把金芙蓉:学仙语。李白《庐山谣》:“手把芙蓉朝玉京。”
(55)琅玕:谓竹也。杜甫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56)世网:尘网。
(57)遗弓:《孔子家语》:“楚共王出游,亡其乌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58)形魄:自己的形体精魄。
(59)瞳瞳:日初升微明之状。
(60)紫鸾:凤凰类的神鸟。
(61)扶桑翁:道书所称扶桑大帝君。扶桑,神木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李夫人三首·其二
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
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
李陵咏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夫人三首·其三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
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
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
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李卓吾先生遗言
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
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果是实心要守,马爷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幸听之!幸听之!
李牧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宠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李监宅二首·其一
尚觉王孙贵, 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 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