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溪

〔唐代〕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作品简介

《冉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抒发了坚持信念、寄希望于未来的伟大抱负。全诗诗意放达,用语明畅,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永不衰减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创作背景

《冉溪》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是时柳宗元贬官永州已历五年。元和四年(809年)秋,柳宗元在法华寺西亭发现“怪特”的西山以后,游踪曾一度集中在河西冉溪一带。次年在冉溪边筑室而居,并把冉溪更名为愚溪。他在《愚溪诗序》一文中说:“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故名之为愚溪。”根据诗题“冉溪”及诗句“愿卜湘西冉溪地”,此诗当作于柳宗元迁居冉溪之畔,改称愚溪之前。

翻译注释

翻译

从小就发奋图强希望建功立业,以身许国从未想过谋取个人幸福。

在政治风波中跌倒被贬万里之外,壮志瓦解成了未被捆绑的囚徒。

囚居到老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只愿在潇水冉溪边上选个居处。

学习那东汉的寿张侯樊重,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成材后制作器物。

注释

(1)冉溪:又名染溪,在永州西南。柳宗元曾筑室溪边,并将其改名为愚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公易其名为愚溪者是也。”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河西,东流入潇水。

(2)陈力:贡献才力。

(3)希:期望,仰慕。

(4)公侯:古代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两级。这里指创建公侯般的业绩。

(5)许国:为国家献身,效力。许,应允。

(6)为身谋:为自身打算。

(7)风波一跌:指在永贞元年(805年)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的事。跌,失足、挫折。

(8)逝万里:指被贬谪到遥远的永州。逝,去、往、迁。

(9)壮心:雄心壮志。

(10)瓦解:崩溃解体。

(11)缧囚:被拘禁的囚犯。缧,拘囚犯人的绳索。

(12)余事:以外的事,其他的事。馀,以后,以外。

(13)卜:择地而居。

(14)湘西:潇水西边。柳宗元诗文中常以湘代潇。

(15)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谓愿学汉人攀重不畏流言、从最初之事做起,以待成器的一天。寿张,地名,即今山东省寿张县。樊敬侯,指东汉人樊重,字君云,汉光武帝的内戚。封寿张侯,死后缢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种漆南园,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器物终于做成了。嘲笑过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漆,漆树,落叶乔木。

全文拼音版

rǎn
shàoshíchéngōnghóuguówèishēnmóu
fēngdiēshìwànzhuàngxīnjiěkōngléiqiú
léiqiúzhōnglǎoshìyuànxiāng西rǎn
quèxué寿shòuzhāngfánjìnghóuzhòngnányuándàichéng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列“唐宋八大家”。其文峭拔峻洁,寓言、山水游记尤佳,代表作《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揭露时弊,寄寓孤愤。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永州、柳州,故又称“柳柳州”。诗亦清峻,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其哲学著作《天说》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柳宗元的诗

相关推荐

冉冉孤生竹

〔两汉〕佚名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佚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