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行

〔唐代〕刘禹锡

并引: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马湖,薄言采之,归矣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缘岸扣舷归。

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作品简介

《采菱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乐府诗。此诗施大笔墨、花大力气描述了岁秋之季,白马湖上的采菱姑娘们辛勤忙碌的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叙述流畅,既有明秀艳丽之笔,又不失清辉愁涩之韵,在两相对比之中,诗人的真性情袒露无遗。

创作背景

《采菱行》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朗州(今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期间(805—815年)。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朗州当司马,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十月起,在朗州一共住了十年。这十年间,他的心情是郁郁寡欢的,虽然他的斗争精神并未因此而减弱。当他听到南方人唱歌的声音,他又想起了北方的长安,路途阻隔,何时能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这种思想时刻萦绕在他的心里,因此,他写下了《采菱行》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当时的郁闷心情。

翻译注释

翻译

白马湖呀,湖水饱满,秋高气爽,水面上紫菱如锦,游着彩色的鸳鸯。

姑娘们在湖心划动着小船,采摘菱角呀,谁去看那小伙子骑在马上。

比多比快各找对手呀,不时用兰木桨儿划开轻波细浪。

长发窄袖儿轻轻地摇动,头钗手镯儿在水中荡漾。

姑娘们笑语喧哗披着晚霞,扣舷而歌返回长满水草的岸旁。

一起登上市镇桥边的码头呀,野草系住小船,水萍沾满了衣裳。

家家的竹楼都临近水边的大路,下面桅杆林立,船上尽是客商。

他们携着酒壶菱角,夜间经过竹楼,醉悠悠地踏着节拍在堤上歌唱。

呵,这沅江之滨是当年屈原放逐的地方,月光照着清冷的水波,江上白雾茫茫。

在这里听到一曲江南的民歌,怎不使人把那三千里外的长安眺望。

注释

(1)时:时时。

(2)兰桡:兰木做的船桨。

(3)长鬟弱袂:长鬟(huán):长长的发髻。弱袂(mè):窄窄的袖子。

(4)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5)文:同“纹”,花纹。这里指金钏映入水中的影象。

(6)哇咬:笑语声。

(7)蓼花:水草花。

(8)樯:桅干。

(9)估客:商人。

(10)觞荐:觞(shāng):酒杯。荐:推举,介绍。

(11)屈平祠:屈原(约前340—27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祠:庙宇。

(12)沅江:湖南省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贵州省。

(13)寒波:因夜间气温较低,水面比白天要冷,所以称为寒波。

全文拼音版

cǎilíngxíng
báipíngqiūguānglíngjǐncǎiyuānxiáng
dàngzhōuyóumǎnzhōngyāngcǎilíngshàngláng
zhēngduōzhúshèngfēnxiāngxiàngshízhuǎnlánráoqīnglàng
zhǎnghuánruòdòngcānchàchāiyǐngchuànwéndàngyàng
xiàowayǎowǎnhuīliǎohuāyuánànkòuxiánguī
guīláigòngdàoshìqiáomànchuánpíngmǎn
jiājiāzhúlóulín广guǎngxiàyǒuliánqiángduō
xiéshāngjiànjīngguòzuìxiāngyīng
píngxiàyuánjiāngshuǐyuèzhàohánbáiyān
nányīnwénzhǎngānběiwàngsānqiān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风雄健豪迈,兼具哲理与民歌风味,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广为传诵。刘禹锡早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谜,但始终乐观豁达。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文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的诗

相关推荐

采芝操

〔两汉〕四皓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

树林莫莫,高山崔嵬。

岩居穴处,以为幄茵。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采莲令·月华收

〔宋代〕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