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蟆

〔唐代〕白居易

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

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

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

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

作品简介

《蚊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对蚊子叮人的描写,提醒人们警惕小人谗言中伤,防微杜渐。

创作背景

《蚊蟆》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时在忠州。在春暮夏初的时候,蚊子到处飞舞咂肤吸血令人生恨,于是作《蚊蟆》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巴蜀边地湿热气来得早,二月便有蚊虫蟆子滋生扰。

叮咬皮肤挥赶总难驱尽,耳边嗡嗡振翅声不绝如潮。

别看这些虫豸身形渺小,起初叮咬不过轻微痛痒。

恰似谗言诽谤表面无害,积久成疮溃烂再难愈疗。

待到毒疮成形悔之晚矣,重在隐患初萌及时灭消。

区区小虫何值大书特书?借物喻人只为警示世道。

注释

(1)蟆:蚊类小虫。色黑而小,叮咬人成疮。

(2)徼:边地。

(3)炎毒:酷热。

(4)咂:吮吸。

(5)薨薨:象声词。《诗经·齐风·鸡鸣》:“虫之薨薨。”

(6)中:伤,中伤。

(7)肤受谮:指谗言。语本《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8)痏:痕瘢。

(9)幺:细小。

全文拼音版

wén
jiǎoyánzǎoèryuèwénshēng
ràoěrhōnghōngshēng
wēizhòngrénchūshénqīng
yǒushòuzènjiǔchuāngwěichéng
wěichéngnàisuǒyàofángméng
mechóngdàoqiánjǐngrénqíng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

〔宋代〕苏轼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江楼夕望招客

〔唐代〕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北塘避暑

〔宋代〕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

〔宋代〕姜夔

日落爱山紫,沙涨省潮回。平生梦犹不到,一叶眇西来。欲讯桑田成海,人世了无知者,鱼鸟两相推。天外玉笙杳,子晋只空台。

倚阑干,二三子,总仙才。尔歌远游章句,云气入吾杯。不问王郎五马,颇忆谢生双屐,处处长青苔。东望赤城近,吾兴亦悠哉。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唐代〕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解语花·云容冱雪

〔宋代〕施岳

云容冱雪,暮色添寒,楼台共临眺。翠丛深窅。无人处、数蕊弄春犹小。幽姿谩好。遥相望、含情一笑。花解语,因甚无言,心事应难表。

莫待墙阴暗老。称琴边月夜,笛里霜晓。护香须早。东风度、咫尺画阑琼沼。归来梦绕。歌云坠、依然惊觉。想恁时,小几银屏冷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