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品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画七言绝句,以灵动笔触再现僧人惠崇《春江晚景图》的画意。首句"竹外桃花"以疏朗构图点出早春特征;次句"鸭先知"赋予动物以知觉,暗含理趣;后两句"蒌蒿芦芽"的植物特写与"河豚欲上"的想象延伸,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生命体验。全诗突破"以诗摹画"的传统,通过"暖-短-欲上"等字眼激活画境,展现宋代文人诗"诗画互通"的审美理念。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汴京见惠崇画作而题。原画已佚,但据考为江南水乡题材。诗中"河豚欲上"的联想,既基于宋代"蒌蒿芦芽伴河豚"的饮食文化,又体现苏轼"诗传画外意"的艺术主张,其"鸭先知"的哲理观察直接影响南宋杨万里"诚斋体"的创作,今常被用作中国传统绘画题诗范例。

翻译注释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4)上:指逆江而上。

全文拼音版

huìchóngchūnjiāngwǎnjǐng
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chūnjiāngshuǐnuǎnxiānzhī
lóuhāomǎnduǎnzhèngshìtúnshàngshí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相关推荐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