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词

〔明代〕高启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缫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作品简介

《养蚕词》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蚕农养蚕的种种辛苦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最后点明蚕农忙于作丝,是因为又到了“夏税相催时”。全诗描写朴实,结尾议论而以述语出之,不露痕迹。

创作背景

《养蚕词》为反映明代初年养蚕人的繁劳辛苦而作。明代征税分两期,上半期的赋税于八月以前缴纳,叫夏税;下半期的赋税于次年二月以前缴纳,叫秋粮。根据诗意,此诗当作于八月之前。

翻译注释

翻译

东家西邻忙得顾不上串门来往,晴天里蚕室内一片食叶声,好像下雨的声音。

春蚕进入第三次蜕皮期,食叶量大增,小路边桑树的叶子已经采空,只剩下光光的枝条。

新妇和姑娘都守箔执筐,又是采叶又是给桑,忙得连头一个月都没有时间梳。

祈求神灵保佑后,终于盼来了好的收成,茧簇上早早地结满了雪白的茧子。

屋檐下的缫车不停地缫丝,但一想到很快就要催缴夏税,心里又惴惴不安。

注释

(1)东家西家罢来往:旧俗养蚕的月份有种种禁忌,其中之一是停止互相来往。明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家家闭户,官府勾摄征收及里闬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谓之蚕禁。”

(2)风雨响:形容蚕吃桑叶的声音。宋陆游《四月一日诗》有“食叶蚕声白雨来”句。

(3)三眠:蚕蜕皮时不吃不动,如人之睡眠,叫做蚕眠。蚕从出生到作茧需经四眠。秦观《时食》:“(蚕生)九日,不食一日一夜,谓之初眠,又七日再眠如初……又七日三眠如再,又七日若五日,不食二日,谓之大眠。”

(4)陌头:桑田间。田间小道叫阡陌。

(5)新妇:古代对儿媳的称呼,这里泛指中青年妇女。

(6)箔:又叫蚕帘,用竹或芦苇编成的养蚕器具。

(7)三姑:民间传说的蚕神。

(8)簇:供蚕作茧的器具。

(9)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

(10)夏税:夏季八月之前征收的赋税,除缴纳粮食外,还有绢丝等项。

全文拼音版

yǎngcán
dōngjiā西jiāláiwǎngqíngshēnchuāngfēngxiǎng
sānmiáncánshíduōtóusāngshùkōngzhī
xīnshǒuzhíkuāngtóushūyuèmáng
sānhòujīnniánhǎomǎnyúnjiǎnchéngzǎo
yánqiánsāochēzuòyòushìxiàshuìxiāngcuīshí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才华横溢,众体兼善,尤以歌行体见长,风格清新超逸,既有豪放之作,亦有婉丽之篇。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气势磅礴,《梅花九首》清丽脱俗。因曾为张士诚幕僚,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年仅三十九岁。著有《高大史大全集》《凫藻集》等,其诗作标志着元诗向明诗的过渡,在明代诗坛影响深远。

高启的诗

相关推荐

满庭芳·茶

〔宋代〕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宋代〕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柏学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