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

〔宋代〕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作品简介

《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合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题杨次公春兰》这首诗作于同年,是作者欣赏杨次公的春兰图后的题画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

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注释

(1)羞:难为情,害羞。

(2)蓬艾:泛指丛棘荒草。

(3)丹青:丹和青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故以此代指绘画。

(4)真色:真正的面貌。形容画得逼真。

(5)离骚:战国楚诗人屈原作的《楚辞》篇名,文中多次写到兰花。

(6)灵均:即屈原。他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7)冠佩:把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

(8)燕:轻慢,亵渎。

全文拼音版

yánggōngchūnlán
chūnlánměiréncǎixiūxiàn
shíwénfēngxiāngpéngàishēnjiàn
dānqīngxiězhēnsāochuán
duìzhīlíngjūnguānpèigǎnyà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唐代〕孟浩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题滕王阁

〔宋代〕文天祥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抟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