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合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题杨次公春兰》这首诗作于同年,是作者欣赏杨次公的春兰图后的题画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
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注释
(1)羞:难为情,害羞。
(2)蓬艾:泛指丛棘荒草。
(3)丹青:丹和青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故以此代指绘画。
(4)真色:真正的面貌。形容画得逼真。
(5)离骚:战国楚诗人屈原作的《楚辞》篇名,文中多次写到兰花。
(6)灵均:即屈原。他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7)冠佩:把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
(8)燕:轻慢,亵渎。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题青泥市寺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题葡萄图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题滕王阁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抟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题玫瑰
新叶烟中冉冉,轻香风外离离。
朱英半染蝶翅,绿刺故牵人衣。
题阳关图二首·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