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秋夜

〔宋代〕苏轼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作品简介

《谒金门·秋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全词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

创作背景

《谒金门·秋夜》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秋。是时,苏轼在杭州通守任上。常与朋友游西湖、孤山,登柏山、竹阁,常遇少妇慕名求词,苏轼作词以赠之,此词就是其一。

翻译注释

翻译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

(1)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不怕醉》、《出塞》。

(2)帷:帐子。

(3)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

(4)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

(5)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6)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全文拼音版

jīnmén··qiū
qiūwéichánglòubànrénmèizhěnliángqīngxiùbèifānqiūwèi
xiǎoyòuqīnchuāngzhǐchuāngwàishēngchūshēngduànshēngháidàoěrmíngshēngwèi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谒金门·留不得

〔五代〕孙光宪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

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谒金门·空相忆

〔唐代〕韦庄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谒金门·秋兴

〔宋代〕苏轼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谒金门·花满院

〔宋代〕陈克

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山六扇。

翠袖玉笙凄断。脉脉两蛾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谒金门·秋感

〔宋代〕苏轼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月明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