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所恋女子昨日离去,今朝又派人来传信。颔联追叙两人稍得相会就立刻别离,令人惆怅叹息。颈联以月轮已缺,弦不成双,暗示重会难期。尾联遥想对方笑倚梅花的情景,悠然神往,更见相思的深切。诗中使用流水对,意义连贯而下,特别是“也”字的妙用,变板滞为灵活,也增强了诗歌的摇曳之美。此外,比喻通俗平畅,接近民间诗谣,容易上口和记诵,也促成了全诗清新明快的风格。
昨日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
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关于《昨日》此诗的创作缘由,历来有不同看法。清代朱鹤龄等人认为此诗是感慨人心分合无常而作;清代屈复等人认为此诗怨离合,是惜别之词;清代徐德泓认为这是一首去职之诗;清代冯浩等人则提出此诗为有求于令狐绹而作,并将作年定在唐宣宗大中四年或三年(850或849)。据今人黄世中考证,诗中以紫姑神喻女子,当亦女冠之流。紫姑神,亦“紫府仙人”,借“紫姑”为喻,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一次小会。正月十五相会之事,不应发生在李商隐初到玉阳山学道之时,故酌定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正月十六。
翻译注释
翻译
昨夜幽期密约,紫府女神悄然回去。今晨她又派去青鸟信使,告诉我下次幽会的日期。
当时匆匆相会,还没有畅叙就分开了。难得团圆相欢,见面太少,自然令人怨恨叹气。
十六日晚上的月亮,已经不那么圆了。筝上十三根弦柱,就像排成列斜斜飞去的大雁。
平明的钟声已经敲响,姑娘啊,你在哪里?你定然倚着墙边梅花树,微笑着将我等待。
注释
(1)昨日:指正月十五日。这是取首二字为题,并非专咏昨日情事,实为无题诗。
(2)紫姑:相传为厕神,亦称子姑、坑三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戏。’”感激,感伤愤激。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此处当是由“紫府仙人”变化而来,借指所爱的女子。
(3)青鸟:亦称青雀,道教传说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4)赊:用法同“唦”,语气助词,无意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赊’字骤难索解,细案之此为七律,对仗工整,‘赊’字对‘也’字,系以助辞对助辞,可无疑义。”“‘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一说指迟缓,缓慢。
(5)言语:言谈,相互倾诉。
(6)分散:离散,别离。
(7)少:稍。
(8)团圆:此处指与所恋之人稍得团聚。
(9)足:堪。
(10)怨嗟:怨恨叹息。
(11)二八:指阴历十六日。
(12)月轮:一轮圆月。
(13)蟾影破:月亮开始由圆到缺。蟾影,即“月轮”,传说月中有蟾蜍。破,残破。喻两人不得团聚。
(14)十三弦柱:指筝的弦柱。筝有十三弦,每弦系一柱。十三为单数,喻双方的分离。
(15)雁行斜:形容筝柱斜列像雁飞时排成的斜行。
(16)平明钟后:谓早晨敲过晨钟之后。平明:黎明。钟:佛寺、道观用以报时、鸣警、集合的信号。
(17)边:一作“匡”。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读陈胜传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
王候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钱塘观潮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病起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收拾吟牋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次韵乐文卿北园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沈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南乡子·乘彩舫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后元丰行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山居杂诗六首·其一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