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宋代〕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作品简介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长老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病中和圆寂之后的文长老,并回首过去的交往以及写世事无常的感叹,赞美了文长老道行高,又发出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此篇诗意沉着,语言流美,写得别有深意。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因事到秀州(今浙江嘉兴),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一个四川同乡在那儿住持,名叫文及,苏轼写了一首诗,题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说:“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苏轼又做一首《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又写了《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这首悼诗。

翻译注释

翻译

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

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

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

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注释

(1)鹤瘦:比喻生病。

(2)云归:比喻圆寂。

(3)一弹指顷: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4)去来今: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5)乡井难忘:文及也是蜀人,二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

(6)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成《僧圆泽传》,惟圆观作圆泽,未知何据。

(7)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全文拼音版

guòyǒngwénzhǎnglǎo
chūjīngshòushíxuánjuéyúnguīchùxún
sānguòménjiānlǎobìngdànzhǐqǐngláijīn
cúnwángguànjiànhúnlèixiāngjǐngnánwàngshàngyǒuxīn
xiàngqiántáng访fǎngyuánhóngchuānpàndàiqiūshē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过湖北山家

〔清代〕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过崔八丈水亭

〔唐代〕李白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过李处士山居

〔唐代〕姚合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过汪氏别业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过芜湖县

〔宋代〕林逋

诗中长爱杜池州,说着芜湖是胜游。

山掩肥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

过颜处士墓

〔唐代〕白居易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