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去滹沱会见蕃使的情景和感想。前两句写会见的时间、地点和热烈场面。后两句是作者参加这次盛会的感想。这首诗自然流畅,优美隽永,有清沏爽利之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写景由远而近,层次分明;抒情含而不露,蕴籍有致。全诗前后照应,情景交融。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
漠南春色到滹沱,杨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代回纥使者至京城长安(今西安市),照例取道滹沱。唐同回纥虽也有过一些冲突,但总的说来,关系较好。回纥为了摆脱突厥的奴役,一直归附唐朝。唐朝为了击退突厥、吐蕃的侵掠,对回纥采取保护、联合的策略,并应回纥的请求,先后嫁了四个公主到回纥。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回纥遣使者来贡方物,且请和亲。次年十月,回纥公主及使者来唐迎亲,“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七百人,其宰相首领皆至,分馆鸿胪、将作。”这次迎娶的,就是德宗之女咸安公主,使者十月到京,回程至滹沱,当在贞元五年(789)春日,此时诗人北游塞上,途经滹沱河边,诗中“漠南春色”的措词和所写隆重景象,诗中所写可能就是这次接待下嫁回纥的咸安公主的活动。
翻译注释
翻译
漠南的绚烂春光,已经蔓延到了滹沱,两岸青青的柳色,引来许多骏马渡河。
从此那重关险隘,敞开大门不用封锁,汉家的基本政策,多次允许郅支求和。
注释
(1)漠南:亦作“幕南”,大漠之南,指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汉代用以称匈奴,唐代为回纥居地,这里指回纥。
(2)塞马:谓塞外蕃使之马。
(3)闭:设防。
(4)汉家:指唐朝,唐代诗人例皆以汉指唐。
(5)郅支:匈奴单于名,本名呼屠吾斯,为呼韩邪单于之兄,任左贤王,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自立为单于,并归顺汉朝,以后几年都来汉朝献。元帝初元元年(前48)杀汉使而叛,后来被汉派兵讨杀。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郅支单于被杀后,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和亲,元帝以宫女王嫱赐单于。呼韩邪单于十分高兴,上书愿为汉守护西北边疆,请汉罢除边防,以休养天子人民。元帝令臣下集议。郎中侯应列举十条理由,以为“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彊则骄逆”,不可许。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益的诗
相关推荐
临川被收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
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临江仙·幽闺欲曙闻莺转
幽闺欲曙闻莺转,红窗月影微明,好风频谢落花声。隔帏残烛,犹照绮屏筝。
绣被锦茵眠玉暖,炷香斜袅烟轻,淡蛾羞敛不胜情。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砌花含露两三枝。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
香烬暗消金鸭冷,可堪辜负前期。绣襦不整鬓鬟欹。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
临江仙·烟收湘渚秋江静
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
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临川道中
出谷入谷路回转,秋风已至归期晚。
举头何处望来踪,万仞千山鸟飞远。
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