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淮右”为题,实际上不是专咏淮右之事,而是取开头两字为题,抒发诗人对无可挽回的金王朝国运的悲慨之情。全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严谨有度,平淡中有奇崛,浅显中见沉郁,情意真挚,凄楚感人。
淮右
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
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空余韩偓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淮右》该诗大约作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五月间。这年,宋将孟珙败金将武仙于顺阳(今河南淅川),取邓州。金哀宗在宋州,后又逼走蔡州(今河南汝南),当时诗人被蒙古军羁管于山东聊城。
翻译注释
翻译
淮右的城池还有几个存在?皇上在宋州被拘禁更是不能说了。
朝廷不与南宋结成唇齿相依之势,如今有谁能抵挡蒙古军的入侵而直捣蓟门。
涓涓细水漂浮着凋零的花瓣,匆匆流到了别的山涧;一片阴云满含雨气低沉沉地飘向孤村。
如今白白剩下韩偓的哀伤诗句,留给我这尚有一口气在的阶下囚。
注释
(1)淮右:指淮西一带,当时为宋金交界处。
(2)宋州新事:指金哀宗在宋州被官奴囚禁于照碧堂,日夜悲泣。
(3)不堪:不能胜任。
(4)辅车:颊辅和牙车,辅车相依。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5)谩:通“漫”,不用,不要。
(6)吴会:吴郡、会稽,此处代指南宋。
(7)蓟门:遗址在今北京德胜门西北,蒙古军在此建立大都。此处指蒙古。
(8)细水浮花归别涧:为唐朝诗人韩偓《春尽》原句。
(9)韩偓:晚唐诗人,唐昭宗时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因愤恨朱温跋扈,诗多伤时之作。有《韩内翰别集》传世。
(10)累臣:被拘之臣,阶下囚,诗人自指。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元好问的诗
相关推荐
淮上渔者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西夜坐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淮阴行五首·其二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
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淮阴行五首·其四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