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

〔先秦〕谷梁赤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作品简介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战国时期谷梁子的散文。《谷梁传》它用简练的语言述评了晋国灭亡虞国、虢国的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创作背景

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准备伐虢。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虞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这以后的事,《谷梁传》所述与《左传》有点不同。《谷梁传》以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左传》则以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虞君终于做了俘虏。

翻译注释

翻译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注释

(1)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2)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3)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荀子·礼论》:“师旅有制。”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4)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夏、下同音通假。

(5)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6)举:攻克,占领。

(7)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8)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9)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10)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11)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12)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全文拼音版

liángchuán··shījìnshīmièxiàyáng
fēiguóéryuēmièzhòngxiàyángshīyuēshīxiānjìnyánshīxiānjìnwèizhǔmièxiàyángxiàyángzhěguózhīsāimièxiàyángérguózhīwèizhǔmièxiàyángjìnxiàngōngguóxúnyuējūnchǎnzhīchéngchuízhīérjièdàogōngyuējìnguózhībǎoshòuérjièdàozhīxúnyuēxiǎoguózhīsuǒshìguójièdàogǎnshòushòuérjièdàoshìzhīzhōngércángzhīwàizhīzhōngjiùérzhìzhīwàijiùgōngyuēgōngzhīcúnyān使shǐshòuzhīxúnyuēgōngzhīzhīwèirénxīnérnuòyòushǎozhǎngjūnxīnyánlüènuònéngqiángjiànshǎozhǎngjūnjūnqīngzhīqiěwánhǎozàiěrzhīqiánérhuànzàiguózhīhòuzhōngzhīshàngnǎinéngzhīchénliàojūnzhōngzhīxiàgōngsuìjièdàoérguógōngzhījiànyuējìnguózhī使shǐzhěbēiérzhòng便biàngōngtīngsuìshòuérjièzhīdàogōngzhīyòujiànyuēyuēchúnwáng齿chǐhánzhīwèiqièzibēncáoxiàngōngwángguóniánérhòuxúnqiāncāoérqiányuēyóushìér齿chǐjiāzhǎng

作者介绍

谷梁赤(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鲁国学者。儒家代表人物,相传为《春秋穀梁传》的作者。《穀梁传》与《公羊传》、《左传》并列为阐释《春秋》的“春秋三传”。其学说侧重于阐发礼制教化与道德是非,文风清朗,释义谨严,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对后世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

别舍弟宗一

〔唐代〕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穆穆清风至

〔两汉〕佚名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

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贺新郎·柳暗清波路

〔宋代〕辛弃疾

柳暗清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幺弦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