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贫士七首·其四

〔魏晋〕陶渊明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作品简介

《咏贫士七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七首诗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第四首诗咏赞古代贫士黔娄,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

创作背景

《咏贫士七首》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当作于南朝宋元嘉三年(426)陶渊明拒受江州刺史檀道济所馈粮肉前后,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安于贫贱守道者,自古黔娄为典范。

其心不恋高官位,丰厚赠金他不羡。

一旦命终离世间,破衣难把身遮全。

哪能不晓极贫寒?与道无关不忧烦。

从那以来近千载,世间不再有高贤。

早晨能与道同生,晚上即亡无所憾。

注释

(1)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齐、鲁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总不肯。家中甚贫,死时衾不蔽体。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乐贫行道”。见刘向《列女传》、皇甫谧《高士传》。

(2)好爵:指高官。

(3)不萦:不系恋于心。

(4)厚馈:丰厚的馈赠。

(5)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应对。

(6)蔽服仍不周:破衣被盖不住尸身。《列女传·黔娄妻传》:黔娄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塈席槁,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7)极:指穷困到了极点。

(8)非道故无忧:与道无关的事情是不值得忧虑的。此句化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句意,谓不为贫穷而忧虑。

(9)从来:从此以后,指自黔娄死后。

(10)复:再。

(11)斯俦:这类人物。俦,类。

(12)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这两句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贫守道的决心至死不渝。

全文拼音版

yǒngpínshìshǒu··
ānpínshǒujiànzhěyǒuqiánlóu
hǎojuérónghòukuìchóu
dàn寿shòumìngjǐnréngzhōu
zhīfēidàoyōu
cóngláijiāngqiānzàiwèijiànchóu
cháorénshēngqiú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相关推荐

咏史八首·其四

〔魏晋〕左思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蕙诗

〔两汉〕繁钦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咏灯

〔唐代〕李昪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