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过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题材新颖,对飓风袭击的描写细腻逼真,堪与宋玉的《风赋》媲美,且有新意。作者发挥赋体文的长处,在大量铺叙中,充分使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段,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前奇异的征兆和紧张的气氛,来到时的凶猛声势和强大的破坏力,过境后的一片寂寥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从静到动,从动到静,细心刻画,大笔渲染,形成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再现了沿海地区虽屡见不鲜却令人见而丧胆的自然灾害。篇末抒写感受,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反映了老庄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飓风赋
《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尝以五六月发,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又《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子盍备之?”
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予乃入室而坐,敛衽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詟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呜呼,小大出于相形,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夫嘘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亦尔汝之相莞。均大块之噫气,奚巨细之足辨?陋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飓风赋》此文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时期。当时独苏过随侍左右。南宋吕祖谦奉敕编选的《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收之,他认为是苏轼第三子苏过所作。明代焦竑《刻苏长公文集序》,也持这个观点。
翻译注释
翻译
仲秋时节的傍晚,有客人敲门,指着日旁云彩告诉我说:“海上的气象很恶劣,不是妖气也不是吉兆,半截霓虹伸入海里,另一端指向北方,红色的云簇拥着太阳向南方移行,这是飓风初起的征兆。你为什么不防备它呢?”
话未说完,院落一片严酷萧杀气氛,枯叶纷落,受惊的鸟急促呼叫,吓坏了的畜牲惊退躲藏。风忽然来到,像野马狂奔,将飞逃的鷁鸟抛上高空。飓风暴跳振怒着侵袭土穴山洞,气流从众多洞穴中掠过。我便躲入屋坐下,紧裏衣襟,惊恐失态。客人说:“还未到呢,这只是飓风的开路先锋罢了。”
过了一会儿,飓风推门破窗而来,坠瓦拆房。撞击掀落巨石,将高大树木折弯或拔起。气势翻腾渤海,响声振动大地。怀疑是风神震怒,前来捉拿波涛之神赴刑场。振荡起千尺巨涛狂浪,泛滥淹没几百尺高的山谷。每次巨浪翻卷都带走大量泥沙,再次冲撞便冲塌那些石质不牢的山崖。像万马一齐狂奔乱跑,千车聚集竞争追逐。虎豹闻声惊怕,鲸鲵见状急逃。好像巨鹿战场上呐喊声震天动地;又像昆阳战役,百万大军全都在一战中被消灭。我也被这风势吓得双腿颤抖、毛骨耸然,不敢呼吸,不敢正立。夜里睡不安宁,拍着床,换了许多次位置,白日再三地用龟占卦。大概三天后风停人安定。长辈们来慰问我,摆酒菜压惊。也慰劳佣人,让他们不再害怕而变得高兴。大家把吹倒的草木扶起,将吹断的栏杆整理,把草屋的漏洞补好,将院墙的缺口塞住。不久,山林一片寂静,海面平静得一点波浪都没有,所有动荡的都自动停止,所有鸣叫的都自动停息。清澈的天空一片深蓝,天边的孤月闪烁着清冷的微光。
我突然醒悟并感叹,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啊!所谓的大小要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现,所谓忧喜要在互相遭遇中产生。早先发生的狂风,真是那样巨大吗?助育万物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真的值得害怕吗?蚂蚁爬树,吹阵风就能使它们掉下地;蚊蚋群集,呵口气就可将它们抛上天。本来吹气是无法用来振荡物体的,但用于这两种小虫身上就很可怕。大鹏振翼拍水低飞三千里,而后聚集旋风高飞九万里。它看到我们在飓风来临时恐惧发抖的样子,也就像我们看到蚁蚋不禁吹呵时那样忍俊不禁。都是大自然中呼出的气流,何必去分辨是大小呢?只因为我们见闻不多,才被外界事物改变心态。再说自然界万物兴灭不定,让人们奇怪得眼花缭乱。探究那隐约入耳的雷声,观察天空飞逝的闪电。那些一贯以来认为可怕的东西,是真的?还是虚无的?遗憾的是我领悟出这些道理太晚了。
注释
(1)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仲:地位居中的。
(2)云物:日旁云气的颜色,古人凭以观测吉凶水旱。
(3)祲:不祥之气,妖气。
(4)霓:即副虹,有时与虹同时出现,彩带排列的顺序却与虹相反,内红外紫,色比虹淡。
(5)翔:行走时张开双臂。
(6)渐:事物发展的开端。
(7)盍:何不。
(8)卒:完毕,结束。
(9)肃然:萎缩,肃杀,严酷萧瑟。
(10)蔌蔌:风声劲疾,风吹叶落。
(11)疾:急速,猛烈。
(12)辟易:惊退。
(13)决骤:急速奔跑。
(14)矫:举起。
(15)鷁:古籍中一种能高飞的水鸟。
(16)土囊:土穴。
(17)窍:洞穴。
(18)叱吸:呼吸,指气流在众窍中出没往来。
(19)敛衽:收紧衣襟。衽:衣襟。
(20)排户破牖:排:推开。户:门。牖(yǒu):窗。
(21)殒:坠落。
(22)擗:剖开。
(23)礧:通“擂”,打、冲击。
(24)揉:使东西弯曲。
(25)乔木:树干高大、枝干分明的树木。
(26)渤澥:渤海的古称。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为渤海,故东海亦有渤海、沧海之称。
(27)坤轴:地心。坤为八卦之一,代表地。
(28)屏翳:神名,所指有云神、雨神、雷神、风神,此处应为风神。
(29)赫怒:勃然震怒。
(30)阳侯: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31)戮:杀。
(32)襄陵:洪水泛滥。襄:冲上。
(33)仞:古代长度单位,约七尺到八尺。
(34)骛:乱驰,交驰。
(35)詟:惧怕。
(36)鯨鲵:即鲸鱼。
(37)奔蹙:紧迫奔逃。蹙(cù):紧促。
(38)巨鹿之战:秦末天下大乱,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交战,项羽军破釜沉舟,九战大胜。
(39)殷:震动。另解,象声词,形容雷声。
(40)昆阳之役:王莽末年,刘秀军队据守昆阳,刘秀率轻骑突围求援兵,击败王莽号称的百万大军。
(41)股栗:两腿发抖。栗,发抖。
(42)索气:绝气,不敢呼吸。索:完结、尽。
(43)侧足:因畏惧而不敢正立。
(44)拊:击,拍。
(45)徙:迁移。
(46)命:使用。
(47)盖:大概。
(48)唁:慰问。
(49)劳来:慰劳,劝勉。
(50)说:通“悦”。
(51)偃:放倒,仰面倒下。
(52)辑:聚集,整理。
(53)轩槛:长廊或小室的栏杆。轩:带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槛:栏杆。
(54)罅漏:缝隙。
(55)隤:同“颓”,倒塌。
(56)已而:不久,过了一会儿。
(57)湛:澄清。
(58)苍苍:深青色。
(59)荧荧:微光闪烁,形容星月之光或烛光。
(60)营:从事,经营。
(61)相形:互相比较。
(62)若为:怎样,如何。
(63)吹万:自然生长助育万物。
(64)缘:攀缘。
(65)蚋:昆虫,群飞吸人畜血。
(66)呵:呼气。
(67)举:抬,飞。
(68)抟:聚散成团。
(69)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70)惴栗:因恐惧而发抖。
(71)尔汝:人称代词,二字均代“你”,但二字连用,可表彼此间的亲昵,意为“你我共同”。
(72)莞:莞尔,微笑。
(73)大块:大地,一说指大自然。
(74)噫气:呼气,嘘气。
(75)奚:何,疑问代词。
(76)陋:浅露,见闻不广。
(77)且夫:转折连词。
(78)仿佛:似乎,好像,见不真切。
(79)过耳:此处指雷声。
(80)向:从前,一向以来。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过的诗
相关推荐
龙赋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
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
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江上愁心赋赠赵侍郎
江上之峻山兮,郁崎嶬而不极。云为峰兮烟为色,歘变态兮心不识。江上之深林兮,杳冥蒙而不已。鸟为花兮猿为子,纷荡漾兮情莫拟。夏云阴兮若山,秋水平兮若天,冬沙飞兮淅淅,春草靡兮芊芊。感四节之默运,知万化之潜迁。伴众鸟兮寒渚,望孤帆兮日边。虽欲贯愁肠于巧笔,纺离恨于哀弦,是心也,非模放之所逮。将有言兮是然,将无言兮是然。
夜亭度雁赋
春望山楹,石暖苔生。云随竹动,月共水明。暂消摇于夕径,听霜鸿之度声。
度声已凄切,犹含关塞鸣。从风兮前倡融,带暗兮后群惊。帛久兮书字灭,芦束兮断衔轻。行杂响时乱,响杂行时散。
已定空闺愁,还长倡楼叹。空闺倡楼本寂寂,况此寒夜褰珠幔。心悲调管曲未成,手抚弦,聊一弹。一弹管,且陈歌,翻使怨情多。
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
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
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
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闲田赋
条山之阳,黄河之傍,灌莽极目,兽骇鸟翔。畎㽪纵横以远际,沟途陂陁以衍长。经界宛其未改,庐井已不可得而详。问平高之耆老,乃知古虞君之故邦,及芮伯争而未决,质成于文王者也。
呜呼!姬周之造迹,自后稷之建邦,公刘之启土;古公著抚民之庸,王季号勤王之祖,至翼翼之文王,得奔奏御侮之贤辅,三天下而有二,犹臣服商,受而遵王之所也。
伤汉儒之鄙陋,议图谶以厚诬;以虞芮质成而被化,为周始称王而受符。以区区之陋邦,睹至德于须臾。来四十国之臣妾,如父召而子俞。文王之受命,固定于虞芮之质成;若尊号改元,斯盛德之所必无也。
呜呼,天有昭昭之明,无谆谆之教。视其命之去就,在人心之恶好。苟处时而得中,何必丹书朱雀而为符告也。眺荒原之茫茫,抚往事而增悼。追淳风之不反,伤衰世之末造。诵《绵》诗而永叹,为执笔以三叫。
旱云赋
惟昊天之大旱兮,失精和之正理。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澹澹而妄止。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时仿佛而有似。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相抟据而俱兴兮,妄倚俪而时有。遂积聚而合沓兮,相纷薄而慷慨。若飞翔之从横兮,杨侯怒而澎濞。正帷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破碎。或窈窕而四塞兮,诚若雨而不坠。
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石而烂渭。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满而愁愦。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聊兮,释其锄耨而下泪。忧疆畔之遇害兮,痛皇天之靡惠。惜稚稼之旱夭兮,离天灾而不遂。
怀怨心而不能已兮,窃讬咎于在位。独不闻唐虞之积烈兮,与三代之风气?时俗殊而不还兮,恐功久而坏败。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阴气辟而留滞兮,猒暴至而沉没。
嗟乎!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忍兮啬夫,何寡德矣!既已生之,不与福矣。来何暴也,去何躁也!孳孳望之,其可悼也。憭兮栗兮,以郁怫兮。念思白云,肠如结兮。终怨不雨,甚不仁兮;布而不下,甚不信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
青衣赋
金生砂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产于卑微。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袖丹裳,蹑蹈丝扉。盘跚蹴蹀,坐起昂低。和畅善笑,动扬朱唇。都冶武媚,卓砾多姿。精慧小心,趋事若飞。中馈裁割,莫能双追。关雎之洁,不陷邪非。察其所履,世之鲜希。宜作夫人,为众女师。伊何尔命,在此贱微!
代无樊姬,楚庄晋妃。感昔郑季,平阳是私。故因锡国,历尔邦畿。虽得嬿婉,舒写情怀。寒雪翩翩,充庭盈阶。兼裳累镇,展转倒颓。昒昕将曙,鸡鸣相催。饬驾趣严,将舍尔乖。蒙冒蒙冒,思不可排。停停沟侧,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明月昭昭,当我户扉。条风狎猎,吹予床帷。河上逍遥,徙倚庭阶。南瞻井柳,仰察斗机。非彼牛女,隔于河维。思尔念尔,惄焉且饥。
中山松醪赋
始余宵济于衡漳,车徒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舂声之嘈嘈。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风,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哺歠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惜馀春赋
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枫而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飘扬兮思无限,念佳期兮莫展。平原萋兮绮色,爱芳草兮如剪。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汉之曲兮江之潭,把瑶草兮思何堪。想游女于岘北,愁帝子于湘南。恨无极兮心氲氲,目眇眇兮忧纷纷。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春,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若有人兮情相亲,去南国兮往西秦。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沉吟兮哀歌,踯躅兮伤别。送行子之将远,看征鸿之稍灭。醉愁心于垂杨,随柔条以纠结。望夫君兮咨嗟,横涕泪兮怨春华。遥寄影于明月,送夫君于天涯。太白之豪气,亦游丝之愁思。古载春秋人已逝,万历千年情长存。念古人之珍别,思今朝之同学。人何以堪?
后杞菊赋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