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描写了塞外百姓迎接宋朝使臣的情景,表现了宋朝使臣与塞外百姓的深厚感情和期望国家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此诗纯用白描手法,将迎宾情景真实再现,同时将浓郁的家国之情蕴藉其中,情景交融为一。
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 春天,王安石作为宋朝使臣伴送辽使到北方去,当时沿途看到了北方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就写下了《出塞》这首诗,记述见闻感怀。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出使到北方的涿州,在广漠的沙丘上饮酒应酬,看着契丹人轻歌曼舞,周围的一切使人心揪。
边塞的风雨是这样凄凉忧愁,燕地的百姓望着我们热泪长流,禁不住自己的愤慨伤忧,眼泪伴着细雨打湿了我的衣袖。
注释
(1)出塞: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之事。塞,边塞 ,指宋和辽交界的地方。下文曰“涿州”,当时所谓“塞外”,故用此名。
(2)涿州:今属河北,在高碑店以北,当时属辽。
(3)沙上:沙丘, 指北方平原。
(4)饮:饮酒,进餐。
(5)盘桓:徘徊,逗留。
(6)春风小契丹:契丹人歌舞名。南宋人范成大《次韵宗伟阅番乐》有句:“绣靴画鼓留花住,剩舞《春风小契丹》。”契丹,我国当时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东胡族。它建立起辽政权,和北宋并立,疆域最大时南到今河北、山西北部。
(7)塞雨:边塞上的风雨。
(8)燕泪:指燕地百姓流下的眼泪。
(9)蒙蒙:细雨迷蒙貌。
(10)汉衣冠:指汉族士绅,即作者一行。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士以上的服装。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词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居庸关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出都二首·其一
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但见觚稜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
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
行过芦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出游二首·其二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
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