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琵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怀古伤今,慨叹音乐的变化太大;下片弃怨转赞,以古论今,说明优秀传统的乐曲一定会有隔代知音。全词借古代音乐典故,表明作者的音乐观,语言精练,寓意深刻。
虞美人·琵琶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苏轼家中藏有唐开元时雷琴一类的珍贵乐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六月,陈季常从岐亭来访苏轼,苏轼拿出珍贵乐器让会客中善琴者弹之,引起苏轼的旧思,于是创作了这首《虞美人·琵琶》。
翻译注释
翻译
唐代乐师贺老的演奏雄风现在还在吗?当今的现实是一次次地把新声改了又改。令人发怨的新声自然迫使传统的乐曲衰落了,凡俗的听众们只认识手乱拨,不值得什么弹奏。
断了弦,声音变了,哪个懂得?只有七岁的蔡文姬知道是哪根弦断了。假使有人弹出高级的辊雷的声调,当会激起开元遗老这辈音乐高师们的热泪纵横。
注释
(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定场:指贺老琴艺出众,镇得住场子。
(3)贺老:贺怀智,唐开元时期乐工,擅弹琵琶。
(4)新声改:改了的新声成为“俗耳”者乐声,较为低级。
(5)怨声:令人烦怨的新声。
(6)坐:自然,无故,渐渐。
(7)旧声:传统而高雅的乐调。
(8)阑:残,消失,衰落。
(9)俗耳: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这里代指凡俗听众。
(10)繁手:手指繁捻而累举如梳齿也,极言弹奏手很杂乱。
(11)文姬:即蔡文姬,名琰,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汉末女诗人,博学多才,通晓音律,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名世。
(12)试教:假使人。
(13)辊雷声:如炸雷般的声调。
(14)应有:应当会激起。
(15)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741年。
(16)遗老:经历过旧时而留恋旧时的人。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虞美人·金鞭珠弹嬉春日
金鞭珠弹嬉春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旁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虞美人·述古移南郡
恩如明月家家到。无处无清照。一帆秋色共云遥。眼力不知人远、上江桥。
愿君书札来双鲤。古汴东流水。宋王台畔楚宫西。正是节趣归路、近沙堤。
虞美人·疏梅月下歌金缕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蘋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虞美人·玉楼缥缈孤烟际
玉楼缥缈孤烟际。徒倚愁如醉。雁来人远暗消魂。帘卷一钩新月、怯黄昏。
那人音信全无个。幽恨谁凭破。扑花蝴蝶若知人。为我一场清梦、去相亲。
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