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

〔唐代〕杜牧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作品简介

《题宣州开元寺》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头四句点出历史的变迁和建造在陵阳山上的开元寺形势;中间八句,是对开元寺风貌的精细刻画;最后四句是诗人通过深入细微的观察,对开元寺景物的着意渲染,用白描手法,写得鲜明如画。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开元寺的位置及景色,条理井然,形象逼真;抒写了诗人在春雨中来开元寺游赏,凭栏远眺所生发出的古今沧桑之慨。

翻译注释

翻译

这座南朝谢脁曾任太守的城市,位于东吴中部。

南朝各国像鸿雁似的一去无踪,只留下这座古寺藏在烟霭深处。

寺楼拔地而起,高达九十尺,回廊上环列着四百根柱子。

周围高高低低栽满飒飒生风的松树和桂树。

青苔点缀着朱红的楼阁,一对白鸟在相向鸣唱。

溪声伴随着寺僧的清梦,月色照耀着洁白的墙壁。

这儿不分朝暮,都宜于观赏风景,凭栏望去,那思古之幽情,便不觉油然而生。

且让我留下美酒一樽,欣赏前山迷蒙的春雨。

注释

(1)开元寺:原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原诗下有诗人自注:“寺置于东晋时。”

(2)南朝:东晋以后,建都金陵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通称。

(3)谢脁楼:南朝齐的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脁楼,也称北楼。

(4)东吴:三国时期的吴因地处江东,故称江南一带为东吴。

(5)亡国:指东晋与南朝相继灭亡。

(6)坞:四面高而中间凹下的地方。

(7)溪声:宛溪水流声。宛溪即宣州东溪,源出东南峄山,流绕城东,开元寺即在该溪边。

(8)粉堵:粉墙。

全文拼音版

xuānzhōukāiyuán
náncháoxiètiǎochéngdōngzuìshēnchù
wángguó鸿hóngcángyān
lóufēijiǔshíchǐlánghuánbǎizhù
gāogāoxiàxiàzhōngfēngràosōngguìshù
qīngtáizhàozhūbáiniǎoliǎngxiāng
shēngsēngmèngyuèhuīfěn
yuèjǐngdànpínglányǒujīn
liújiǔzūnqiánshānkànchūn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峭拔,尤擅七绝与咏史诗,代表作《泊秦淮》《山行》《阿房宫赋》等,以精炼的语言讽喻时政,抒写怀古之思。曾任中书舍人,晚年居樊川别墅,故文集名《樊川文集》。其诗赋兼具豪迈与细腻,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关推荐

题杨次公春兰

〔宋代〕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唐代〕李白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题潼关楼

〔唐代〕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题开元寺牡丹

〔唐代〕徐凝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