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头四句点出历史的变迁和建造在陵阳山上的开元寺形势;中间八句,是对开元寺风貌的精细刻画;最后四句是诗人通过深入细微的观察,对开元寺景物的着意渲染,用白描手法,写得鲜明如画。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开元寺的位置及景色,条理井然,形象逼真;抒写了诗人在春雨中来开元寺游赏,凭栏远眺所生发出的古今沧桑之慨。
题宣州开元寺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这座南朝谢脁曾任太守的城市,位于东吴中部。
南朝各国像鸿雁似的一去无踪,只留下这座古寺藏在烟霭深处。
寺楼拔地而起,高达九十尺,回廊上环列着四百根柱子。
周围高高低低栽满飒飒生风的松树和桂树。
青苔点缀着朱红的楼阁,一对白鸟在相向鸣唱。
溪声伴随着寺僧的清梦,月色照耀着洁白的墙壁。
这儿不分朝暮,都宜于观赏风景,凭栏望去,那思古之幽情,便不觉油然而生。
且让我留下美酒一樽,欣赏前山迷蒙的春雨。
注释
(1)开元寺:原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原诗下有诗人自注:“寺置于东晋时。”
(2)南朝:东晋以后,建都金陵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通称。
(3)谢脁楼:南朝齐的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脁楼,也称北楼。
(4)东吴:三国时期的吴因地处江东,故称江南一带为东吴。
(5)亡国:指东晋与南朝相继灭亡。
(6)坞:四面高而中间凹下的地方。
(7)溪声:宛溪水流声。宛溪即宣州东溪,源出东南峄山,流绕城东,开元寺即在该溪边。
(8)粉堵:粉墙。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二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题潼关楼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题沙溪驿
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
西风吹客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
题荐严院
那堪多难百忧攻,三十衰容一病翁。
却把西都看花眼,断肠来此哭东风。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题游侠图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题开元寺牡丹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