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湖中

〔唐代〕白居易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作品简介

《宿湖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作者黄昏时节初入太湖所见,颔联描绘进入湖心,银光撒满湖面,碧波粼粼,颈联写诗人面对此美景良宵,趁案头的官府文书不存在,何不开怀畅饮,吟咏赋诗,何其潇洒畅快;尾联写诗人竟留连不返,夜宿湖边。全诗境界壮阔,色彩明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太湖夜色的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创作背景

作者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任苏州刺史,诗是他在刺史任上泛舟太湖时写作的。

翻译注释

翻译

日暮时分,湖光天色渐渐转成深碧色,夕阳映照之下,秋树上的红叶与天上的霞光重叠交映,如火如茶。

夜幕降临,朗月升起,皎洁的月光侵入水中,辉映着深秋清冷的湖面,千顷波光如练;及至天色渐明,秋霜落下,湖畔万树新橘披着晶莹的霜花,化出一片金色。

幸运的是公务不多,何妨到太湖上尽情一醉呢。虽可欣赏动听的音乐,但也代替不了吟诗抒怀的雅兴。

诗人与同游者乘着十只画船在太湖中心的洞庭山脚度过一夜。

注释

(1)湖:指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2213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屿数十个,以洞庭西山和马迹山最大。

(2)向晚:将晚未晚。

(3)沉沉:水天渐渐转暗的样子。

(4)漫月:弥漫的月色。

(5)千顷:形容太湖水面宽广辽阔。一顷为十五亩。

(6)练:白色的丝绢。

(7)苞:同“包”,裹之意。

(8)幸无案牍:幸好没有公事文书需要处理。案牍:指官署公文。

(9)纵:即使。

(10)笙歌:吹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

(11)废:停止,放弃。

(12)洞庭山:指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全文拼音版

宿zhōng
shuǐtiānxiàngwǎnchénchénshùyǐngxiáguāngzhòngdiéshēn
jìnyuèlěngqiānqǐngliànbāoshuāngxīnwànzhūjīn
xìngànfángzuìzòngyǒushēngfèiyín
shízhǐhuàchuánchù宿dòngtíngshānjiǎotàixīn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宿青草湖

〔唐代〕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宿铁关西馆

〔唐代〕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宿范氏水阁

〔宋代〕洪朋

枕水凿疏棂,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净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

宿虾湖

〔唐代〕李白

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

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提携采铅客,结荷水边沐。

半夜四天开,星河烂人目。

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