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中早春

〔唐代〕白居易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作品简介

《溪中早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的是终南山溪中的早春的风景:未化尽的雪、溪涧、破土发芽的草木、溪边的石头和小屋炊烟。早春的风光让诗人流连往返,这不仅是诗人对春天的热爱,更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全诗意境淡雅和谐。

创作背景

《溪中早春》这是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或八年春初作者居住在渭村时的作品。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母亲陈氏卒于长安,白居易归祖居下邽县义津乡紫兰村服丧,诗人居渭村三年有余。这期间收入甚微,贫病不堪。然而,大自然的恩赐是无限的,有时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感到暂时的快慰,享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

翻译注释

翻译

终南山上的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山阴还残留着片片白色。

渭水的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融化的雪水从山上一路含着新绿注入渭水之中。

东风吹来不过几日而已,潜藏起来过冬的虫类就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而草木也开始破土发芽了。

和暖春气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啊。

真是喜欢这天气带给人的丝丝暖意,“我”轻轻地拂拭溪边的青石。

一坐下来就忘了回家的时间,直到晚归的鸟儿啧啧鸣叫着把“我”从沉醉中唤醒。

透过稀疏的篱笆以及桑树与枣树隐隐地看见夕阳中的炊烟和灶火。

“我”慢慢踱回家中问一声今晚吃什么饭啊,家人回答:荠菜煮麦饭!

注释

(1)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阴岭:朝北的山峰。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故名。

(3)西涧:即渭水。

(4)溜:春天山上冰雪溶化,注入山川河流中的水。

(5)蛰动:潜藏在土中过冬的虫类,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6)萌草:草木破土发芽。

(7)坼:裂开(草木发芽)。

(8)潜知:默默地领会。

(9)阳和:和暖的春气。

(10)啧啧:象声词,鸟鸣声。

(11)荠麦:把荠莱与麦饭煮在一起吃。

全文拼音版

zhōngzǎochūn
nánshānxuěwèijǐnyīnlǐngliúcánbái
西jiànbīngxiāochūnliūhánxīn
dōngfēngláizhédòngméngcǎochè
qiánzhīyánggōngzhì
àitiānnuǎnláibiānshí
zuòwàngguīqínshēng
pénghāosāngzǎoyǐnyìngyānhuǒ
guīláiwèncānjiārénpēngmài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溪亭

〔宋代〕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上

〔元代〕赵孟頫

溪上东风吹柳花,溪头春水净无沙。

白鸥自信无机事,玄鸟犹知有岁华。

锦缆牙樯非昨梦,凤笙龙管是谁家?

令人苦忆东陵子,拟问田园学种瓜。

溪晚凉

〔唐代〕李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溪上作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

戆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

末俗陵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