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简介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以多重感官构建羁旅愁思。前两句"月落乌啼"的视觉听觉交织,"江枫渔火"的冷暖色调碰撞,铺陈出萧瑟秋夜;后两句"寒山寺"的地标引入与"钟声到船"的时空穿透,在实景中注入禅意。全诗以"落-啼-满-对-到"为动态线索,将客愁物化为可听可感的艺术境界,堪称唐代羁旅诗的巅峰之作。

创作背景

《枫桥夜泊》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避乱江南泊舟枫桥时。诗中"夜半钟声"真实反映唐代寺庙"无常钟"制度(日本至今保留),其"愁眠"意象衍生出苏州"愁眠山"地名传说,今寒山寺重建钟楼并每年除夕举行"诗钟祈福"仪式,该诗在日本被收入汉文教材广为传诵。

翻译注释

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1)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2)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4)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5)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6)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7)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8)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全文拼音版

fēngqiáo
yuèluòshuāngmǎntiānjiāngfēnghuǒduìchóumián
chéngwàihánshānbànzhōngshēngdàochuán

作者介绍

张继(约715—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其诗清迥深秀,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闻名千古,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使苏州寒山寺名扬天下。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诗作虽存世仅40余首,却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羁旅愁思与江南风物,在盛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

相关推荐

长歌行

〔两汉〕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