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史诗性作品,以革命浪漫主义笔法再现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首联"不怕难"与"只等闲"定下豪迈基调;中二联"五岭-乌蒙-金沙-大渡"的地理跨越,通过"细浪""泥丸"的缩小化与"云崖暖""铁索寒"的触觉对比,将艰难险阻转化为精神凯旋;尾联"岷山雪"与"尽开颜"的胜利场景,完成从苦难到欢欣的情感升华。全诗意象雄奇,对仗精工,堪称"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典范。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此诗作于1935年10月红军突破岷山后,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县文庙小学首次朗诵。作品将真实战史(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等)与艺术夸张结合,"走泥丸"化用《汉书》"阪上走丸",其"万水千山"的概括成为长征精神的文学符号,今被刻于延安革命纪念馆、人民大会堂等国家级场馆。
翻译注释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1)难:艰难险阻。
(2)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3)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4)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5)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6)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7)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8)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9)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10)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1)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2)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13)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4)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15)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