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之一,该篇是初食荔枝所作。诗中运用拟人、幻想、比喻等多种手法,把荔枝写得穷形尽相,使其,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际和胸襟。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后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都是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都比荔枝早,堪称荔枝的先驱。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
(1)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2)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3)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
(4)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
(5)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
(6)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7)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这两句说荔枝自有风韵,无须等待杨贵妃的赏鉴。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8)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贵的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话,这里指荔枝。
(9)云山得伴松桧老:广南一带荔枝与松、桧杂植,故云。
(10)霜雪自困楂梨粗:这句说荔枝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实味粗。
(11)桂醑:新酿的桂酒。
(12)赪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13)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这两句说荔枝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鳐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14)涉世:犹言渡世。
(15)一官久已轻莼鲈:这句说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乡土之念看轻了。莼鲈:蔬羹,鲈鱼脍。莼(chún):莼莱,叶可做汤。《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吴中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以莼鲈之思代指乡味或乡思。
(16)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四块玉·马嵬坡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四犯令·月破轻云天淡注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酴醾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四块玉·叹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四块玉·闲适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五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四块玉·风情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四块玉·叹世三首·其三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四块玉·叹世三首·其二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四怨诗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