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郑七山斋》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精巧的笔法描绘夏日造访友人山斋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初唐山水诗的清丽风貌。首联"樽中好"点明雅集之乐,"谷口"用郑子真隐居典故暗示友人高洁品格。颔联"薜萝山径"与"荷芰水亭"的工对,勾勒出山斋幽静景致。颈联"日气含雨"、"云阴送雷"的夏日气象描写尤为生动。尾联以洛阳钟鼓与山斋清幽对比,表达流连忘返之情。全诗对仗精工,意境清新,体现了初唐律诗走向成熟的创作特征。
夏日过郑七山斋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夏日过郑七山斋》此诗约作于杜审言任洛阳丞期间(680年前后)。时值初唐,宫廷诗风盛行,而杜审言等诗人已开始注重山水题材。郑七其人未详,当为隐居洛阳附近的高士。诗中"谷口"既实指山斋位置,又暗用汉代郑子真耕隐谷口的典故。杜审言通过这次山斋访友的经历,既展现了初唐文人雅集的风尚,也寄寓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庙堂"与"山林"并重的思想倾向。
翻译注释
翻译
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jì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注释
(1)过:访,探望。
(2)郑七:杜审言的好友。
(3)山斋:山中别墅。
(4)樽中好:喜爱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5)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
(6)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代有一个叫郑璞的人,家住谷口,躬耕垄亩,避世隐居,恬淡静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他出山,他也不屈就。当时人们佩服他的清高,名振京师。杜审言因友人姓郑,就以谷口借指友人的山斋,用郑璞的清高,比喻友人的高洁。
(7)薜: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
(8)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
(9)芰: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后用芰荷指隐者的服装,比喻生活高洁。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10)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11)洛阳:唐代东都。
(12)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此指时近傍晚。
(13)系:拴缚。
(14)迟回:迟疑,徘徊。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审言的诗
相关推荐
夏日西斋书事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夜宿表兄话旧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夏日游南湖
麴尘裙与草争绿,象鼻筩胜琼作杯。
可惜小舟横两桨,无人催送莫愁来。
夏夜玩月
仰头月在天,照我影在地。
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不知我与影,为一定为二。
月能写我影,自写却何似。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
上下两轮月,若个是真底。
为复水是天,为复天是水。
夏夜忆卢嵩
霭霭高馆暮,开轩涤烦襟。
不知湘雨来,潇洒在幽林。
炎月得凉夜,芳樽谁与斟。
故人南北居,累月间徽音。
人生无闲日,欢会当在今。
反侧候天旦,层城苦沈沈。
夏日途中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夏日绝句二首·其二
墙头高树绿云天,谢尽馀花未噪蝉。
掩卷看阴移午后,数声啼鸟在风前。
夏初临·天龙寺是高欢避暑宫旧址
贺六浑来,主三军队,壶关王气曾分。人说当年。离宫筑向云根。烧烟一片氤氲,想香姜、古瓦犹存。琵琶何处?听残《敕勒》,销尽英魂。
霜鹰自去,青雀空飞,画楼十二,冰井无痕。春风袅娜,依然芳草罗裙。驱马斜阳,到鸣钟、佛火黄昏。伴残僧、千山万山,凉月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