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曲》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李益进士及第之后,于大历六年(77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主簿,任职三年。《汴河曲》此诗即为在这一时期所写。
翻译注释
翻译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
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注释
(1)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2)宫阙:宫殿,一作「宫苑」。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
(3)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一作「尽成尘」。
(4)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
(5)风起:一作「吹起」。
(6)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益的诗
相关推荐
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京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汴州乱二首
【其一】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
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其二】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
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
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三
圣君尝胆愤艰难,双跸无因日问安。
汉节凋零胡地阔,北州何处是通汗。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十六
盘石曾闻受国封,承恩不与幸臣同。
时危运作高城砲,犹解捐躯立战功。
汴州留别韩愈
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
汴河直进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