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此诗是刘禹锡为赠别刑部侍郎白居易称病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而作。全诗以豁达笔调探讨仕隐主题:首联以“鼎食华轩”与“拂衣高谢”对比,肯定白居易主动退隐的明智;颔联以“九霄辞朝”写其离开权力中心,以“四皓作少年”赞其隐逸中焕发朝气;颈联用“卧龙得雨”“放鹤冲天”典故,既安慰友人暂隐终将再起,又颂其当下自在;尾联直言自己亦欲归隐洛阳相伴。诗风豪健洒脱,融劝慰、赞颂与自述于一炉,体现了中唐士人面对政治挫折时的通达心态。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
鼎食华轩到眼前,拂衣高谢岂徒然。
九霄路上辞朝客,四皓丛中作少年。
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洛阳旧有衡茆在,亦拟抽身伴地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该诗作于829年,时值白居易(刑部侍郎)因病请辞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刘禹锡与白居易晚年交谊深厚,在洛阳形成"刘白"唱和群体。此诗为刘禹锡对友人致仕的赠别之作,反映中唐士大夫阶层中流行的隐逸思潮。
翻译注释
翻译
曾经享受着鼎食华轩的奢华生活就在眼前,但你却拂衣而去,高风亮节地辞官,这绝非偶然之举。
在九霄云外的路上,你辞别了朝中的同僚,转身与商山四皓(古代四位隐士)为伍,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少。
总有一天,那卧于草庐之中的龙将会迎来它期盼已久的甘霖;而今天,就让我们先将白鹤放飞,让它自由翱翔于天际。
洛阳城外,你旧有的衡茆小屋仍在,你也打算抽身离去,去陪伴那超凡脱俗的地仙。
注释
(1)鼎食: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很多鼎,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2)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借指华美的殿堂,也指富贵者所乘的华美的车子。
(3)徒然:仅仅如此。
(4)四皓:即商山四皓,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5)衡茆:衡门茅屋,简陋的居室。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临刑诗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赠刑部马侍郎
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