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

〔唐代〕崔颢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京城长安豪门贵族的宅邸高入云端,昔日霍光的宅邸不知道现在居住着谁家。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他们出入都是宾仆簇拥,声势吓人,长安道上随处可见他们相互作揖打躬乱纷纷的景象。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别看他们这些权贵现在繁华鼎盛、炙手可热,可能要不了多久也会像烟消火尽灰亦灭一样。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不要说贫贱就可以随意欺负,要知人生的贫富自有定时,一时贫贱也只是尚未到来而已。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说不定哪一天皇帝就赐给你高位权势,世事悠悠,现在应该知晓!

注释

(1)长安:长安城。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2)甲第:甲等府第。豪门贵族的宅第。

(3)谁家:哪一家。

(4)日晚:每日晚上。

(5)朝回:上朝回来。

(6)拥宾从:簇拥着宾客随从。前呼后拥。

(7)路傍:路旁。

(8)揖拜:作揖叩拜。揖,古代的拱手礼。拜,叩头礼。

(9)何:何其。多么。

(10)纷纷:多而杂乱。众多貌。

(11)莫言:不要言语。别说。

(12)炙手:炙热烫手。比喻权势炽盛。

(13)须臾:顷刻。

(14)贫贱:贫穷卑贱。

(15)即:就。便。

(16)一朝:一天早晨。一旦。

(17)天子:古以君权为天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18)颜色:颜面和脸色。

(19)世上:世界上。人世间。

(20)悠悠:辽阔无际;遥远。指世俗之人,众人。引申为庸俗,荒谬。

长安道拼音版

chángāndào
chángānjiǎgāoyúnshuíjiāzhùhuòjiāngjūn
wǎnzhāohuíyōngbīncóngpángbàifēnfēn
yánzhìshǒushǒuhuǒjìnhuīmiè
yánpínjiànrénshēngguìyǒushí
zhāotiānyánshìshàngyōuyōuyīngshǐzhī

作品简介

《横吹曲辞·长安道》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先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霍将军府邸的宏伟,暗示其权势显赫,随后描绘霍将军归府时宾从簇拥、路人拜揖的热闹场景,进一步渲染出其权势之盛;而后笔锋转冷,陡然警醒,警示人们权势无常,它如同火焰,虽然一时炙手可热,但终将熄灭,指出不要辱人贫贱,人生的富贵自有其时机;最后则是对人生机遇的感慨,好像一旦得到天子的赏识,世人才会开始认识到这个人的价值。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中霍将军府邸的描绘,以及对其权势与命运的议论,展现出诗人对世态炎凉和人生起伏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其诗风早年浮艳,后历边塞,转为雄浑。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存诗四十余首,明人辑有《崔颢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闺怨诗亦清新婉转,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长安遇冯著

〔唐代〕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西长安行

〔魏晋〕傅玄

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长安。

何用存问妾?香䙞双珠环。

何用重存问?羽爵翠琅玕。

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

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

香烧日有歇,环沉日自深。

长安早春旅怀

〔唐代〕白居易

轩车歌吹諠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

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长安有狭邪行

〔魏晋〕陆机

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

轻盖承华景,腾步蹑飞尘。

鸣玉岂朴儒,凭轼皆俊民。

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余本倦游客,豪彦多旧亲。

倾盖承芳讯,欲鸣当及晨。

守一不足矜,歧路良可遵。

规行无旷迹,矩步岂逮人。

投足绪已尔,四时不必循。

将遂殊涂轨,要子同归津。

长安夜雨

〔唐代〕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长安道

〔唐代〕白居易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长安寒食

〔唐代〕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