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蜀后记途中经历》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记述入蜀途中所经历的高山深谷的艰险历程,亦深寓作者身世经历的艰难险阻和对宦途生活的厌倦这首诗前六句写途中风光和感受,一地一景,有代表性,表现一个“难” 字,从而引出到家后的轻松快活之感来。末句同时表现出倦于利禄奔走的心情,与年轻时“生不成名死不归”的热衷于功名者颇相径庭。此诗合律,对仗精工;用语多含蓄,耐人寻味。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
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
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这首诗当是作者晚年返乡后的作品。雍陶长期在外地生活,中年以后思家心切,大中(847年—860年)末年,幸得放了简州(治所在今四川简阳)刺史,从长安南返,异常快慰,沿途吟咏不少,此篇作一总结。
翻译注释
翻译
重叠的山峰如利剑积雪漫漫,回忆昨日来时沿途处处艰难。
大散岭上春雨老是下个不停,褒斜谷内就连夏日也觉清寒。
剑门距离国都已有三千余里,巴蜀山路回旋而上有八十盘。
自从到成都正好烧酒已酿熟,不想此身为功利再宦游长安。
注释
(1)剑峰:形容山峰形状如剑,似指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诸峰。
(2)雪云漫:覆盖着积雪,笼罩着烟雾。
(3)处处难:指从长安到成都,一路高山积雪,烟笼雾绕,险阻重重,行旅艰难。
(4)大散岭:因大散关而得名,为秦蜀交通孔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
(5)褒斜谷:又名斜谷,为陕西终南山沿褒水、斜水形成的河谷,南口日褒,北口日斜,从眉县西南至褒城县北,总长四百七十里。山势险峻,绝壁修有栈道,亦为泰蜀交通孔道。
(6)蜀门: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在今剑阁县北偏东六十里大剑山中断处。
(7)去国:距离国都(京城长安)。
(8)三千里:数词虚指用法,表示路途遥远。
(9)巴路:通往四川的路。
(10)八十盘:并非实指,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1)烧酒:又称烧春,唐代四川特产的一种酒,色美味香。
(12)更:再,又。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放鱼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苏武慢·试问禅关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岩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书项王庙壁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天净沙·春闺
画楼徙倚阑干,粉云吹做修鬟,璧月低悬玉弯。落花懒慢,罗衣特地春寒。
鹭鸶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寒鸡号荒林,山壁月倒挂,披衣起视夜,揽辔念行迈。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高河泻长空,势落九州外,微风动凉襟,晓气清余睡。
缅怀京师友,文酒邈高会,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篇章富纵横,声价相磨盖。
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沛;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
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词愈清新,心意虽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二子双凤凰,百鸟之嘉瑞,云烟一翱翔,羽翮一摧铩,安得相从游,终日鸣哕哕。问胡苦思之,对酒把新蟹。
春光好·蘋叶嫩
蘋叶嫩,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早发平昌岛
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
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
夜来微雨歇,河汉在西堂。
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
开窗邻竹树,高枕忆沧浪。
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