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代〕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作品简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出了山寺的幽邃之景和诗人的闲寂之情。前部分描写爬山的行迹,后部分描写幽静的山景。全诗落墨别致,笔法巧妙,善以音响描写来刻画静景。

创作背景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此诗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与裴迪同游之作。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宁蜀本、明十卷本、《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傍晚拿着筇竹手杖,在虎溪头等人。

催促游客快点走,听到了山的回响,借住的山房傍着水流。

野花一丛丛地开得灿烂,谷鸟偶尔在一片幽寂中鸣叫一声。

夜晚在空旷寂寥的林子里坐着,吹着那寒凉似秋风的松风。

注释

(1)过:过访。

(2)感化寺:在陕西西安市辖县蓝田。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曰:“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按,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云:“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旧唐书·方伎传》:“义福……初止蓝田化感寺。”《宋高僧传》卷九《义福传》同。疑此诗原作化感寺,误倒而为感化寺,化、配草书形近,因又误而为感配寺。

(3)上人:和尚之别称。

(4)筇竹杖:用筇竹所制的手杖。因筇竹竹节美观,被视为做手杖的优良材料。

(5)虎溪头:相传东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

(6)山响:山谷的回声。

(7)林:一作“村”。

全文拼音版

guōgǎnhuàtánxìngshàngrénshānyuàn
chíqióngzhúzhàngxiāngdàitóu
cuīwénshānxiǎngguīfángzhúshuǐliú
huācónghǎoniǎoshēngyōu
zuòkōnglínsōngfēngzhíshìqiū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过碛

〔唐代〕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代〕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过苏州

〔宋代〕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涧歇近·酒醒

〔宋代〕柳永

酒醒。梦才觉,小阁香炭成煤,洞户银蟾移影。人寂静。夜永清寒,翠瓦霜凝,疏帘风动。漏声隐隐,飘来转愁听。

怎向心绪,近日厌厌长似病。凤楼咫尺,佳期杳无定。展转无眠,粲枕冰冷。香虬烟断,是谁与把重衾整。

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唐代〕王维

杨朱来此哭,桑扈返于真。

独自成千古,依然旧四邻。

闲檐喧鸟鹊,故榻满埃尘。

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

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

善卷明时隐,黔娄在日贫。

逝川嗟尔命,丘井叹吾身。

前后徒言隔,相悲讵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