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以巧妙的构思描绘采莲女与荷塘融为一体的优美画面。前两句"罗裙一色"与"芙蓉向脸"的比喻,将少女与荷花相互映衬;后两句"乱入不见"与"闻歌始觉"的转折,通过视觉到听觉的转换,展现人花难辨的意境。全诗不直接描写人物容貌,却以环境烘托出采莲女的青春活力,体现盛唐诗歌"含蓄中见神韵"的艺术特色。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采莲曲》此诗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年)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期。诗人继承南朝乐府《采莲曲》的传统题材,却摒弃了宫体诗的艳情倾向,以清新笔调表现劳动女性的自然美。"人花莫辨"的创意描写,既受《楚辞》"采芙蓉兮木末"的启发,又开创了"以景写人"的新范式,对后世王维《莲花坞》等作产生深远影响。
翻译注释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全文拼音版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