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以巧妙的构思描绘采莲女与荷塘融为一体的优美画面。前两句"罗裙一色"与"芙蓉向脸"的比喻,将少女与荷花相互映衬;后两句"乱入不见"与"闻歌始觉"的转折,通过视觉到听觉的转换,展现人花难辨的意境。全诗不直接描写人物容貌,却以环境烘托出采莲女的青春活力,体现盛唐诗歌"含蓄中见神韵"的艺术特色。
《采莲曲》此诗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年)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期。诗人继承南朝乐府《采莲曲》的传统题材,却摒弃了宫体诗的艳情倾向,以清新笔调表现劳动女性的自然美。"人花莫辨"的创意描写,既受《楚辞》"采芙蓉兮木末"的启发,又开创了"以景写人"的新范式,对后世王维《莲花坞》等作产生深远影响。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