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宋代〕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初到惠州就感觉自己好像曾在梦中来过此处,新丰的鸡犬看到我似乎认识我一样。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官吏与庶民都关心我为了何事被贬,父老乡亲相伴着来迎接。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他们以“岭南万户酒”款待自己,此地定会有精神和我相通的“幽人”与我相伴。

注释

(1)鸡犬识新丰:典故,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建造新丰(今西安市新丰镇),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比喻虽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就象在家乡一样快乐自在。

(2)吏民:官吏与庶民。

(3)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4)岭南:泛指两广一带。

(5)春色:作者自注:“岭南万户酒。”此处的春色指酒。

(6)寓公:寄居外地的贵族或是闲散无权的官吏。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拼音版

shíyuèèrchūdàohuìzhōu
仿fǎngcéngyóumèngzhōngxīnránquǎnshíxīnfēng
mínjīngguàizuòshìlǎoxiāngxiéyíngwēng
zhīhuánběiguǎnnínglǎoliáodōng
lǐngnánwànjiēchūnhuìyǒuyōuréngōng

作品简介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诗人初抵惠州贬所之时,以自嘲而又豁达的笔触抒写谪迁心境。首联以“仿佛曾游”的梦幻感与“鸡犬识新丰”的典故,化解初到异地的陌生感;颔联通过“吏民惊怪”与“父老相携”的对比,展现当地民众对贬谪诗人的好奇与温暖;颈联以苏武归汉、管宁避世自喻,暗含对北归不抱期望、决心安居岭南的复杂心绪;尾联“岭南万户皆春色”以开阔意象收束,将个人命运融入天地春色,彰显了苏轼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全诗情感真挚,用典贴切,是展现苏轼岭南时期“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此诗作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初二。苏轼因新旧党争被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于九月渡大庾岭,十月抵达惠州。此时苏轼已年近六旬,历经三朝沉浮,诗中“苏武还漠北”暗指自己难如苏武归汉,“管宁老辽东”则化用三国管宁避乱辽东之典,表明终老岭南之志。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却在惠州得到百姓礼遇,后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等名句,此诗可视为其岭南旷达诗风的起点。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

〔唐代〕杜甫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

〔唐代〕杜甫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