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九日》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此曲描写的是作者重阳节郊游时,看着萧瑟的秋景、南归的大雁,作者深感人生迟暮,难以再有作为;而每每回首往事,记忆深处的景象,如同眼前的秋景一样,只有一抹斜阳和数只寒鸦点缀着苍凉的天空,别的什么也看不到了;表达了作者暮年的愁怀。全曲情景交融,意境幽远,为作者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折桂令·九日》这首曲子是诗人登高游览时所作。眼见这萧瑟的秋景、南归的大雁,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勾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写下了这首抒发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情怀的曲子。此曲作于作者再任昆山幕僚时,时为至正九年(1349)。
翻译注释
翻译
勉强整理乌纱帽打起精神登山。回归的大雁横穿飞过秋季的天空,在外漂泊困顿疲倦的游子思念起了家乡。回想那些歌女们殷勤劝酒,大家频频举起酒杯,玉手拨弄着琵琶的场景。西风萧瑟人已逐渐衰老长出满头白发,蝴蝶愁飞明日黄花。转过身来回看那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飞远的寒鸦。
注释
(1)强整乌纱:乌纱,帽子。化用孟嘉重九登高、龙山落帽的典故。
(2)翠袖:代指歌女。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股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3)玉手琵琶:指歌女弹琵琶助酒兴。
(4)蝶愁来明日黄花:一句出自于苏轼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处“蝶愁”即人愁,照应着前文的“倦客”,“黄花”即菊花,映衬着曲题。
(5)一抹:一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张可久的诗
相关推荐
折桂令·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
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
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
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
折桂令·登姑苏台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折桂令·毗陵晚眺
江南倦客登临,多少豪雄,几许消沉。今日何堪,买田阳羡,挂剑长林。
霞缕烂谁家昼锦,月钩横故国丹心。窗影灯深,磷火青青,山鬼喑喑。
折桂令·赠胡存善
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云叶轻盈,灵华纤腻,人物清癯。
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绝妙功夫。家住西湖,名播东都。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
毳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
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折桂令·倚栏杆不尽兴亡
倚栏杆不尽兴亡。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
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折桂令·长江浩浩西来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折桂令·自述
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