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天师归龙虎山》元代诗人揭傒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从张天师进京写,替张天师占尽身份;颔联用夸张的手法,渲染天师要回去了,神仙们都来迎接他的法驾;颈联写到张天师自身,极言张天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与深奥的法术;末联则是想象天师回到龙虎山后的情况。此诗围绕着送行一事,表现了他道行高深、自尊自重的高尚品格,也显示了他的崇高地位和深奥法术。全诗造语置词深切入微,有真情实感。
送张真人归上清
闭户京城昼懒开,初闻北觐却南回。
冯夷击鼓乘龙出,王子吹笙跨鹤来。
囊里天书明日月,匣中神剑閟风雷。
回瞻魏阙红云拥,应在山中看早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诗作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时揭傒斯在翰林院任职。江西贵溪的龙虎山是道教圣地,汉张道陵后人历承衣钵代代相传,掌教于此地。元代崇尚道教,对历代天师都有封号,当时天师张嗣成,嗣父张与材位,为三十九代天师,领江南道教,主三山符箓。《送张天师归龙虎山》此诗就是为这位天师送行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他住在京城里,大白天也懒得打开门。刚听说他是来晋见皇帝的,现在却又要回到南方龙虎山去了。
水神冯夷击鼓乘龙而出,仙人王子乔吹笙跨鹤而来。
他袖里藏着天书,可参鬼神不测之机,掌造物无尽之化。他腰匣间佩着神剑,这神剑蓄闭着风雷。
当他回忆起在帝京里的情形时,只觉得那是红尘里扰扰攘攘的事,现在他只管在山中欣赏着早开的梅花。
注释
(1)张天师:即张嗣成,字次望,号太玄,张与材之子。正一派第三十九代天师,号“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
(2)龙虎山:山名,位于今江西贵溪市,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其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3)北觐:北上觐见天子。觐,原为诸侯秋朝天子之称,后为晋见国家元首的通称。
(4)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作“冰夷”。
(5)王子:即王子晋,古仙人,传说曾骑鹤吹笙于缑氏山升仙。
(6)跨:骑。
(7)閟风雷:使风雷失声失色。
(8)魏阙:朝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揭傒斯的诗
相关推荐
送中兄典邵州
官骑连西向楚云,朱轩出饯昼纷纷。
百城兼领安南国,双笔遥挥王左君。
一路诸侯争馆榖,洪池高会荆台曲。
玉颜送酒铜鞮歌,金管留人石头宿。
北雁初回江燕飞,南湖春暖著春衣。
湘君祠对空山掩,渔父焚香日暮归。
百事无留到官后,重门寂寂垂高柳。
零陵过赠石香溪,洞口人来饮醇酒。
登楼暮结邵阳情,万里沧波烟霭生。
他日新诗应见报,还如宣远在安城。
送客归江州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送平澹然判官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送董元达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送婆罗门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送薛秀才南游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
送友人游河东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
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
闭门木叶下,始觉秋非春。
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
宝镜匣苍藓,丹经埋素尘。
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
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
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
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
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